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之一,病情急骤凶险,预后不良,需要尽早明确诊断以进行抢救,这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通常,急性心肌梗塞是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的,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如剧烈的胸痛、憋闷,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然而老年人的心肌梗死则不尽然,各种症候多不典型,大约50%的患者缺乏明确的胸痛,甚至根本不痛,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老年人心脏的神经纤维多有退行性改变,同时,大脑皮层对痛觉的感受力明显降低,因而造成痛觉的丧失或缺如。此外,老年人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夹杂症较多,常会遮掩或加重心肌梗塞的病情。因此,老年患者前来就医的首要症状往往形形色色,必须细致鉴别,才能避免漏诊或误诊。
老年人心肌梗塞症状不典型者一般有下述几种类型:
(一)心功能不全型:患者突然出现喘憋,心悸,气急,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呈端坐呼吸,大汗淋漓,脉搏细速,口唇紫绀,咯吐多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甚至伴有极度的烦燥不安或窒息感等。这些提示左心衰竭的症状,如无其它明确的病因可以解释,则表明心肌梗塞的范围较为广泛,以致于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泵血功能明显受损。
(二)休克型:患者原因不明而发生血压迅即降低,神志淡漠甚至恍惚,脸色苍白,冷汗,四肢湿凉,尿量减少,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收缩压常在80毫米汞柱以下,脉压差可小于20毫米汞柱。这主要是因为广泛的心肌纤维缺血坏死,心功能急剧下降,不能有效地维持血液循环,射血量大为减少所致。
(三)颅神经障碍型:病人以心源性脑缺血为突出表现,如意识障碍,或突然晕厥,严重者可伴有肢体抽搐,二便失禁、偏瘫等,甚或发生猝死。之所以发生这些现象是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后导致心电不稳定,产生恶性心律紊乱所造成的。
(四)胃肠型:这型患者常缺少心血管系统的表现,促使其就医的原因是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症状。但病人无进食生冷不洁食物的病史,采用阿托品、颠茄等药后也收效不大。这是当心肌纤维缺血坏死后引起了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进而干扰了胃肠道活动的结果,很容易与急性胃肠炎或急腹症相混淆。
(五)异位疼痛型:本型病人疼痛的部位不是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等典型区域,而是放射到人体的其它地方,如表现为咽喉痛、牙床痛、颈项酸疼发紧等。因此,素有冠心病史的老人,一旦发生了上至牙床、下至腹部这个范围内难以控制的疼痛,尤其是原因不明或伴有胸憋,气喘,心悸等不适时,要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人们多了解一些医药卫生常识并在患病后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