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4月21日二版)
一提到祥云,我就不自觉想到“彩云南现”四个字。云南省名来源于历史上设于祥云的云南县,故此祥云县有”彩云之乡“和”云南之源“的称呼。汉武帝时,发动巴蜀的军队,消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在大理地区设置了益州郡,下设叶榆(今大理)和云南(今祥云)等28个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因此该地取名云南县,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地名多年后,竟然成为西南一个边疆大省的名字。
作为祥云县的名片——水目山,比鸡足山还要早500多年。导游介绍,水目山原名宝华山,据说,禅师年青时云游全国,回到云南时成为一代高僧。大理王室认为,宝华山是灵山福地,特委派他到那里开山建寺。普济见此地林木幽秀,万山如拱,大喜,可惜缺水,回朝后,大理国王赐其锡杖一根。普济再次到宝华山,走到半山腰,还是不见水,他说:“此地应出水啊,山如此之大,林如此之密,何以无泉?”于是,他举杖在低洼草地上奋力一戳,第二天,锡杖处一股清泉哗哗直流。之后,宝华山开始建寺,改名为水目山。
可以说水目山是中国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是汉传佛教禅宗第九代祖师的道场,是世界知名舍利塔林圣地,也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皇室寺院,有人说,研究云南宗教和历史渊源文化,就要到这个活化石来考察一番。
水目寺又叫下庵,寺前是一级级的石阶,爬了半天,才到寺门口,向远处回望,依稀可见到祥云坝子。山门内水目寺塔上24幅历史久远的图画,与四周经受时光侵蚀的雕栏相映衬,可以找到寺院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采。往里走,普贤寺为中庵,宝华寺为上庵。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过水目山,他写道:“暮过观音阁,夜观渊公墓碑,旧寺有枯井,有风洞,有塔,有木犬,有香樟。”文中所写的两棵香樟树,被当地人称为鸳鸯树,两棵树树冠一体,树干笔直相依。游客和当地人纷纷将许愿红线和绸缎挂满了树身。在云南许多景区都有这样的神奇现象,如普达措的情侣树,也是枝干相连,被人赋予了美好的传说,树和人一样,成了“缘是相聚,份是拥有,爱是永恒,情是相依”。有相聚也就会有相离,所以在鸳鸯树边上的枯井叫“缘泉”,传说古代有许多青年人在此殉情。
木犬庙怕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水目寺传说古代有盗出没,普济靠一只木犬吓退了贼人,进而当地有水旱火灾、疾病时,它也会报信。民间百姓认为,它有除病功能,头疼摸头,脚疼摸脚,于是,庙里的木犬被摸得乌黑发亮,看样子忠犬护主观念深入人心了。
水目山的寺抱塔,共15级,下面留存有48个石墩,表明底部曾经建有重廊,下面有块坚实无比的金银基。民间传说“左绕三圈升职,右绕三圈发财”,所以当天,我们看到游人分不同的方向络绎不绝绕塔,表明功名利禄,许多人都避不开。山寺中的唐茶、宋柏、明月季,让人可以寻幽访古。而水目山上的风洞传说,就如是时间穿梭机一样,让人神往。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叫阿标的高僧,他夜晚在山上苦修,白天却可以往返百里外的大理街子采买生活用品,原来,他就是通过这个风洞天马行空的。后人在此风洞外写诗:“水目寺旁一风洞,神奇故事留其中,阿标购物此通行,速度赛过孙悟空。”游客到此,都会展开讨论,有的想回到大唐盛世,有的想去看看未来世界,越说越战战兢兢,好象不小心一失足掉进风洞,就回不到现世。
我们来到山顶上的僧塔林时,仿佛再次与南诏、大理国隔世相遇。这里有71座山塔,有日月宝顶、有葫芦宝顶,有砖塔也有石塔,有座叫圆明的塔,为净妙禅师的。净妙禅师出家前称为高国主,因当时大理国政权掌握在高氏家族中,他力主大理国向宋朝纳贡,让云南继续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有一次,他做了个沙场征战的梦,感觉连年的战争,大理国与土蕃,和北宋,相争连绵不断,百姓困苦,于是,他免权让位,让大理国平息了内乱,百姓安居乐业。
北岗塔林中有一座唯一的红色亭阁式砖塔,在云南僧塔中也独一无二。附近有一座塔刹三重相轮和日月宝顶的大塔,大塔是水目寺第三祖皎渊禅师的,亭阁塔是大理国国王段智兴三公主的墓塔。这两个塔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传,皎渊原名高成宗,是大理国宰相的孙子,三公主是他的未婚妻。高成宗的叔叔后来和他争夺宰相之位,当时金兵入侵南宋,高成宗不想因国中内乱,不能支援南宋,必将导致大理国也危难。遂决定到水目寺出家,其母问:“三公主将如何?”他答之:“三公主是吾之至爱,然吾以国家之安最为重矣。”三公主以泪洗面,以公主史无前例的身份也出家。三公主过世后,国画大师张胜温听说他们的故事,十分感动,在段王爷请托下设计了亭阁塔,并把它绘入画卷。楚州赵佑为此撰写了《渊公碑》,后人才得以知道这个故事。
塔林下还有地宫,地宫里供奉着的舍利罐,就有一个大理国皇家的黑罐,是一级重要文物,罐体上标写有段氏的字样,也就是当时国王的家族姓氏。云南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王室的陵墓一直是个迷,从滇王到南诏,至大理国,莫不如此。地宫还发现了一朵铁花,寓意当年的开山者矢志“铁树开花水目山”,终于得偿心愿。到此一游的人,心里都想找到一个有自己姓氏的舍利罐,都想和皇家沾点光,那怕是穿越上千年,也要光宗耀祖。
宝华寺以一花得名,更以一僧名动天下。花是那株1000多岁的狮子头茶花,花开有碗大,九蕊十八瓣,无数代的修行人在下打坐,被尊为禅茶。一僧即云南担当和尚,诗、书、画三圣的担当在寺出家隐居多年,为此茶树作诗:“冷艳争春喜灿燃,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81岁时,担当又在山寺写出《自潮诗》:担当老,担当老,足渐自破,目渐自渺。口似钳工,手如鹰爪。须弥非大,芥子非小,好则也好,了则未了。且在粪堆里打眠,漆桶中洗澡。视福贵若避冤仇,见烟霞如获至宝。本来面目,有甚奇巧?莫与人知须悄悄。渴来时,茶一甄,饿来时,饭一饱。不担不得,担之不甚草草,漫言结社参禅,且学敲门贾岛。
无论是显赫的家族,还是名人宝物,在游人眼里,都会付与苍烟落日,埋于断垣残壁。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只有美丽的祖国河山才能永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