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中的荷花
▲孙丽丽

荷花又叫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有夏天邀人赏荷,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荷花文化,《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个部分都作了命名,汉初《尔雅》里:“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荷花很早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荷花以其艳丽幽雅的风姿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诗经》就有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宋代杨万里《红白莲》,阳光融融,一湾清澈的湖水里,红莲与白莲肩挨着肩静静地生长着,若有若无的风吹过,它们轻轻地颤抖着,风中挟着荷花的芬芳。半浓半淡的荷花,宛如汉皇宫中的无数婷婷的妙龄女子,有的浓妆重彩,有的清丽脱俗。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宋代张文潜《莲花》,静静的一池湖水宛如碧玉一般,泛着微微的涟漪,如伞一般的荷叶在风中轻轻摇着,就像摇动着的扇子。荷花立在水面上宛若仙子一般,似乎在比着谁的妆容最艳丽,荷花在明净的水面上,轻轻摇曳,像女子的凌波微步。诗中的荷叶荷花是那样的美好。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清朝石涛《荷花》。五寸的荷叶托着娇好如美人一样的荷花,荷叶如萍密密地贴在水面上,湖水像是盖上了碧毯,但是船儿依然轻轻穿水而过,四五月间夏风轻轻掠过,重重叠叠的荷叶荷花恰好把美人的杨柳细腰遮住。这首诗如电影里一个镜头,画船上的美丽女子,在刚好没腰的荷叶荷花中穿行,好一幅优美的画面。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朝李商隐《赠荷花》。在世人眼里花是美好的,而叶子是无足轻重的,花儿栽在金盆里,而叶子落地为尘土,化作泥土更护花。但荷花的花与叶却搭档地很好,长长的日子里,它们相互照应着,扶持着,一直到绿叶渐衰,红花谢落。深秋的残荷往往让人生出无比的惆怅。

“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代王昌龄《采莲曲》。一群活泼的采莲少女,美丽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好似那盛开的微微泛红的荷花,少女们没入荷处深处,难以分清,何处是荷花,何处是人,美妙的歌声从池中传来,才知道采莲女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宋代许棐《枯荷》。荷花盛极一时,绿叶将池塘满满覆盖,一湖碧绿,那时怎么也没想到萧瑟秋天里,一池肃杀衰败凋残的惨境,人事沧海桑田,命运兜兜转转,那些曾经趾高气扬的人,可曾想到将来也有一败涂地的一天。所以我们要学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荷有盛衰,人亦如此。

荷花自古就被文人们喜爱。《郑风·山有扶苏》中也写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南朝《西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晋陆云《芙蓉》诗中有:“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窣;俯仰随风倾,炜煜照清流” 的诗句。荷花还是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以痴心执念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

民间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的生日,即“荷花节”。自宋代起就开始过这一节日了。传说,这一天不管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相约泛舟于湖上,吟诗作赋,尽情赞颂荷花之美。

荷花,不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像一些花草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荷花既可置身于名园佳苑,也可植根于湖塘沼泽,始终如一地站立着、盛开着,散发着独有的芬芳。荷花的高洁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我们灵魂最高的追求,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图片欣赏
广告
鼻烟记忆
古诗中的荷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