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越是艰难越向前
——维西县扶贫攻坚战场上的党员风采
● 杨洪程

这是雪中送炭的民生速度:2016年,维西县实现12个贫困村退贫出列,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3362户1234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6.8%下降到27%。

这份成绩单里饱含着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承载着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使命,诠释了共产党员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气神!

“为了群众,我愿自找苦吃”

“和政国主动放弃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请缨到扶贫攻坚第一线担当重任。有人说,和政国是自找苦吃。但群众说,和政国用自己的苦换来老百姓的甜。”

有舍才有得。“为了群众,我愿自找苦吃。”和政国说。在担任叶枝镇同乐村总支书记前,和政国当过叶枝镇林业站站长,工作轻车熟路,工作生活条件比起大山深处的同乐村不知要好多少倍。在林业站工作期间,和政国曾获迪庆州“十二五”林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从担任同乐村总支书记那天起,和政国把自己全部交给同乐村群众的脱贫大业了,建中药材基地时,和政国住进群众家中,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身泥,一片情,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和书记这样的带头人,我们越干越有劲,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老余说,去年,他家种植中药材收入达到5200元,人均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指标。

和政国不仅愿干、苦干,还能干、会干。他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理念成功“嫁接”在精准脱贫上。他带领村“三委”班子抓住 “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村为契机,探索建立了“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三个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同乐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傈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傈缘种植专业合作社。“我做了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有人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脱贫产业发展起来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

这是同乐村优异的成绩单:2016年人均收入提高1000元,达到6800元。

和政国获得云南省脱贫攻坚奖、云南省劳模、迪庆州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迪庆州最美基层干部荣誉。

扶贫路上结良缘

肖玛是云南省烟草公司迪庆分公司总经理,李强是维西县攀天阁乡美乐村阿尼打村民小组贫困群众 。是什么“缘”把这两位素昧平生的汉子的心连在一起的呢?

去年12月中旬,肖玛第一次踏进李强家门的时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老李,你们一家人就是我的亲戚。我们开展精准扶贫挂包帮工作就是要通过努力,不让包括你在内的每一位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因为有了这个“缘”,肖玛9次到李强家走亲戚,真心真意帮亲戚。

傈僳族汉子李强是远近闻名的道德模范,他的事迹感动着十里八乡的群众。李强今年45岁了,一个肩膀扛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长期赡养着两个残疾人,一个是他的哥哥,一个是他的姐姐,膝下还有两个在读书的孩子。无论生活怎么艰苦,李强对残疾的哥哥、姐姐不离不弃。李强很勤快、很能干,会做泥水活,家里能下厨房,地里庄稼种得好。

自从与肖玛结成“亲戚”关系,李强家便发生了变化。为帮助李强家脱贫,李强生产的猪有多少,肖玛就帮助销售多少,价格是市场价格的2倍,也就是活猪每市斤20元,其中每市斤由肖玛补贴4元,公司扶持6元。

在肖玛的帮助下,李强家好事情接连不断,改建住房,扩建猪圈、扩大了养猪规模,土猪养殖业已经发展到16头,卖了6头肥猪,收入11000多元钱。

面对肖玛的真心真情帮扶,李强感概万分,他说:“在肖总的帮助下,我有事情做了,有钱赚了,再这样干上几年,我家就能奔小康了。”

结对帮扶62个贫困户的党员

“不简单,李卫红一个人挂钩扶贫62个贫困户。”康普乡人大副主席赵武在机关支部学习会议上发言时说,“李卫红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初中毕业后,李卫红因家庭贫寒而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回到老家务农。多年的艰辛付出,使李卫红逐步摆脱了贫困,有了一些积蓄。尤其可贵的是,他所经历的阅历让他找准了创业的路子。2009年,李卫红创办了维西县卫红中药材农产品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创业新征程。他在德维二级公路边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做起中药材种植、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等业务。2015年,他创办了维西伟宏农特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对李卫红的善举,普乐村曲八开一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阿洒咱更是感动万分:“李卫红挂钩扶贫我家,给我家提供种苗、化肥和技术指导,帮助我家种了一亩当归、一亩秦艽,并签了订单,以最低保护价计算,今年,中药材收入达10000元,超过了脱贫标准。李卫红是一个大好人。人家都这样帮助我们,我们只有苦干才对得起人家。”

普乐村曲八开一组、二组和李变组是康普乡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的高寒山区。李卫红主动请缨,挂钩扶贫曲八开一组、二组和李变组的62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并立下军令状:“不脱贫不脱钩!”到现在,李卫红已经为62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投入中药材种苗、化肥等资金26万元。

“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挂钩扶贫的62户群众每户都完成了2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任务,按照最低保护价,他们今年能够脱贫摘帽。”李卫红说。

除了挂钩扶贫62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外,李卫红在扶贫路上还有更大的作为。今年1月以来,李卫红在康普乡完成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100亩,在全乡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当归、秦艽等中药材1192亩,覆盖全乡六个村、460个农户,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124户,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化肥,并签订收购合同,累计完成总投资181万元。

“我们村的扶贫办主任”

“金安此里是我们村的扶贫办主任,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面旗帜。”塔城镇巴珠村党总支负责人说。

乍听这句话让人摸头不着脑,一个农村党员怎么就成了“我们村的扶贫办主任”了呢?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看一看金安此里怎么做。

拉巴是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打钉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之一,一家4口人。前几天,拉巴讲起党员致富带头人金安此里帮助他们一家人建新房的故事,他说:“去年6月,金安此里借给我家10000元钱,一分利息也不要。我家用这笔钱,加上政府补助4万元、贷款2万元,完成了房屋改造工程,住得安逸了。金安此里是个大好人。”

去年以来,金安此里伸出温暖的手帮助5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建设新房。金安此里是巴珠村特色产业党小组成员,他除了借给群众建房钱外,还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

面对群众的称赞,金安此里总是说:“我也经历过贫困的痛苦,也享受过别人送来的温暖。如今,我日子好过了,帮助别人理所当然,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金安此里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怎样走上致富路的。2012年6月,巴珠村党总支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计划》,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3万元,金安此里获得11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支持,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做中药材销售富了起来,按期偿还了村党总支的产业扶持资金,并上交了集体经济收益部分,成为响当当的致富能手。去年,金安此里家种植中药材收入11万元,做药材生意收入10多万元,6口之家人均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旅游专页
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认真做好我州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时期有关工作的通知
遗失声明
注销公告
公告
迪庆州香格里拉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简章
越是艰难越向前
香格里拉市“两新”组织庆七一
“两学一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