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的新著《“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该书以宏观的手笔、深邃的思维、通俗生动的语言围绕“一带一路”所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对“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彰显了中国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展现了人类社会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明确中国同时从陆上和海上走出去,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使中国陆海文明协调发展。王义桅教授是中国“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其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被评为2015年中国好书;《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被评为2016年中国好书。这本《“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是王义桅关于“一带一路”的最新论述和分析研究成果,可以视为对前面两本书的拓展与深化。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核心是阐述“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回馈和贡献。古代的海陆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重焕活力,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重要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在合作过程中,未来的新型国家关系,亦将由此奠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承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和开放型经济。本书还做到有的放矢,除了有关于企业布局沿线的策略,也有香港、成都一些相关城市在推动“一带一路”政策的具体想法。“一带一路”是中国智慧,不仅做到了民心相通,也在推动整个“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奇迹,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影响世界的阶段,让“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也发展起来是中国的天下担当。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四个字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改革开放经验。“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能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兴趣,关键在于它为世界各国开辟了合作新路,努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更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文明角度看,中国的一带一路与旧式的全球化有明显不同。过去是西方着眼于解决“西方的问题”,中国着眼于解决“中国的问题”。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着无鱼可捕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不仅要探讨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而且要探讨中华民族如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以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理念丰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使命,也是当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
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外溢”效应。王义桅在书中写道,“一带一路”对世界工业化进程有巨大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拥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合作空间巨大,通过各方面合作,促进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时代的战略创新,是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表达,正在为全球特别是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王义桅教授的新书《“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就为我们对整个“一带一路”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给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我们想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