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旅游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5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旅途
行走在维西
●李雄珍 文/图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可以循借文字,慢慢找到内心的光亮,很多事情都可以从容地接受,就连行走也变得坦然起来。在我过去30多年的人生里,行走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而内心也渐渐变得沉静。 ——题记

诗意永春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山水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不知不觉便渗入笔墨中,也渗入了自己的血液里。  永春河长57公里,河道平均坡度2.89%,流域面积811平方公里,流经一镇两乡,流域内有4.7万多人,耕地面积6万多亩。

2010年以前,永春乡辖13个村委会,201个村民小组,是全州最大的乡镇,永春乡政府驻地就在永春村,就在保和镇城郊。2010年6月,永春乡政府驻地正式迁至拖枝村,而行政区域也由原来的13个村缩减为6个村。

乡政府驻地比较平整,规划得不错:永春河从门前静静地流过,河对岸有稻田,稍高的地方种满了中药材。春温秋肃,空气中总能闻到淡淡的药草香。“永春中药谷”实至名归。永春乡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加强香格里拉永春中药谷建设,向着有基地、有实力、有规模、有特色、有成效、有品牌的“六有”生物产业示范区目标挺进。全乡种植中药材近17000亩,品种有秦艽、重楼、当归、天麻、桔梗、金铁锁等,育苗面积达1800多亩,实现年产值近2000万元,中药谷推动永春乡实现跨越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

品尝过冰酒,行走在永春河畔,感知最自然、最淳朴、最感性的永春。天地间弥漫着葡萄酒的芬芳,无论严冬酷暑,温润的情愫总在心底蔓延,也使脚下的土地充满诗意。老胡和他的“帕巴拉”的故事,沿永春河、腊普河一直流传到各个角落。如今一张“中国冰葡萄酒城” 的名片把维西推向世界,不仅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条成熟的体验型农业旅行线也随之诞生。

老胡的藏地天香酒业坐落在拖枝村,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第一家集冰葡萄种植、冰酒酿造、冰酒销售、冰酒庄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目前,公司已种植核心示范区葡萄园3400亩,带动当地种植户几千户。由于当地有种植药材的传统,葡萄藤下面还套种着各种药材。著名葡萄酒专家、中国葡萄酒学科奠基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曾经这样评价:“维西是世界上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综合自然条件最好、资源规模最大、最原生态的冰酒产区。”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日子里,老胡在永春河畔续写传奇。

(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我都和庆福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庆福村党建到“庆福好人”评选、再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党总支书记金辉总是忙忙碌碌。由于工作出色,金辉提拔到了乡里。接班的小孙,戴着眼镜,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从2015年末起,精准扶贫就像一股狂潮席卷着永春乡的每个角落。东山组正式实施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原址上建起了“傈家新寨、农旅一体”的东山新村。小孙穿坏了十几双鞋,硬是和伙伴们在东山顶上描绘了新蓝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时常行走于永春。在四十朵花花小学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动于志愿者们无私的公益精神。与县农科部门一起送青稞种植技术进美光村,从晨曦到日落,和农民同吃同劳动,汗水洒满山坡。与交通部门多次奔波在菊香村的山路上,见证了从“晴天灰雨天泥”到水泥路直通家门口的喜悦。

(三)

春天,我们盼望永春河畔的杨柳戚戚;夏天我们在犁地坪的杜鹃花丛中赏花畅谈;秋天;我们在三家村的田野里看稻浪翻滚;冬天,外面下着雪,我们窝在村民家里烤土豆、喝盐巴茶。

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徒步,爱上了行走。第一次徒步穿越犁地坪是在那年秋天。我们四个臭味相投的女子,背着行囊,从拖枝村马场一直走到塔城镇多那阁。马场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嚼着草,偶尔见到彝族大妈,吆喝着撒下大把的盐,远处的牛羊便朝着她飞奔而去。彝族是维西境内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不喜群居,户与户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房前屋后都是自家的土地。经过几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彝族群众有了固定的生活场所,开垦了土地,学会了种植玛咖等中药材。

我们欢笑着,像放飞的鸟儿。这条路虽然弯弯曲曲,但不用爬山,只需要顺着车辙印一直往前走。从马场3300米的海拔一直走到2600米的多那阁,40多公里,一直走了12个小时。途经3个乡镇5个村民小组,永春乡拖枝村马厂、保和镇永春村华怎迪、锅底塘彝家山寨、腊八底村的那多阁、塔城镇川达村的多那阁,虽然疲倦但领略到了最美的风景。多那阁村寨依山傍水,四周由茂密的森林掩荫,秋天已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阳光穿过树叶,落下一地金黄、依旧清晰的脉络,输送着最后的荣光,远山、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仿佛时间也因为有了金秋的色彩而停住了脚步。

多那阁村内民居由木楞房构成,鳞次栉比,悬挑错落有致。木楞房相传为神仙阿弓玛教人所建,冬暖夏凉,且有防震抗震的功能。村民们一直保留着艺术风格独特的民族歌舞和别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多年来,这里的傈僳族群众与周围的藏族、纳西族等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是一个团结和谐、文化厚重、特点突出的傈僳族聚居村寨。

好像特别喜欢秋季出行,因为很少会遇到雨天,云淡风轻。我们几个女子再次带着自家的孩子,购置了必须的露营补给,一路驱车直奔永春村境内的那多阁草甸,选择了一处水源较好的地方安营扎寨。燕勤和小跳是搭帐篷能手,我带着孩子们拾柴,仙和丽负责做饭。烤肉、饵块、凉粉、粑粑加上一壶薄荷姜茶,午饭丰富极了。午饭后,大家或爬山、或淌水,带着孩子们游玩。石头垒砌的柴火灶上,炖着土鸡,加上锣锅饭、凉拌菜就是最营养的晚餐。

在这里,没有网络。我们围着火堆闲话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天黑透了就去睡觉,帐篷里不一会儿传出孩子均匀的呼吸声。静谧的天空下,我们都睡得很沉。第二天清晨,我们在阵阵鸟鸣中醒来,在河边洗漱完吃过简单的早餐后,带着孩子在周围玩耍,离开时已是夜幕降临。对于孩子们而言,亲近大自然的点点滴滴都值得回味很久,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成年人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柴米油盐。偶尔的放纵除了徒步外,已寥寥无几。这种自虐式的出行方式,除了涤荡心灵,还收获了一路的风景。就像泰戈尔所说:如果可以,我愿意抛弃所有的忧伤和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圣地川渝结金兰 歌舞才艺尽展示
行走在维西
景点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