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克宗古城,香格里拉县城里真实的活着的古镇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22 15:51:48

 

 

  迪庆独克宗古城,香格里拉县城里真实的活着的古镇。

  说独克宗古老,是因为这座昔日的茶马古道重镇,收藏了1300多年时光雕刻的历史沧桑的痕迹;

  说独克宗真实,是因为独克宗古城的朽败是事实,但它很真,所以很美;

  说独克宗活着,是因为它属于普通百姓,是一个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古城,人们在古城里生活、工作,生生不息。

初识独克宗古城

  第一次认识独克宗古城是在20005月的一天,那时,我和同事应邀来参加迪庆州首届香格里拉艺术节。早晨,当我们走下夜班车,站在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街头时,出乎想象之外的情景出现在眼前: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稀疏的人群。我的心中一阵惊呼:藏区呢?雪域高原哪里去了?这里似乎是内地一个小县城的样子。又是惊讶,又是失落,内心不再平静。一直到了黄昏,这种心情才好一点,那是我们向当地人打探到,进入独克宗古城(古名建塘镇)以后。的士司机听说我们要到古城,就走完柏油路又走土路地把我们载到一片古旧的房屋前,随手指着一条伸向街道深处的七高八低的石板路告诉我们,沿着路走,就可到古城藏经堂和龟山公园。

  沿着街道深深浅浅的石板路,我们走进了独克宗古城,街边古朴的木屋一幢接一幢,房屋大多是藏式风格建筑,偶尔也有几间汉式风格的。黄昏的阳光透过木屋,把斑驳的阴影投射在小巷深处。有些木屋铁锁把门,显然已废弃;有的木门木窗紧闭,灰蒙蒙的;有的墙院内传出孩子的嬉笑声和狗吠声。街上不时有穿藏服的人们三五成群地从身边经过。小巷弯弯,让我们辨不得西东,一路打听,终于来到龟山公园的小山丘下。见有一条石梯直通山顶,大伙便不管不顾地爬了上去。山顶有座叫朝阳楼的庙宇,庙的四周有一条一米宽的小路,大家沿着小路绕了一圈,没想到,不经意间就把中甸县城观赏了一遍,独克宗古城的全貌也就一览无遗了。夕阳的余辉中,木板覆顶、土木结构的藏式雕楼民居和远处野地里高大的青稞架,显得古远而神秘。

日月城——藏民心中的图腾

  是夜,打开搜集到的资料,就像是翻开古城尘封的岁月,它辉煌的历史便伴着千年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渐渐向我们涌来。

  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中甸即建塘,相传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历史上,中甸一直是云南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这里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中这样叙述到: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子和两万头牦牛。另外,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

  历史上,独克宗古城还经历过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艰辛过程。最惨痛的一次是在民国初年,中甸县城三次遭受来自今四川乡城的土匪和来自东旺的土匪的抢劫烧杀,中甸县被夷为平地。商贾们惊恐万状,四处逃散,茶马古道的商队来往日益稀少,昔日中甸繁华的市场也由此逐渐冷落,沉寂下去了。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