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水平缓而沉静地向南流去,萨马阁原始森林向江边延伸,在金沙江与腊普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成就了白嘎傈僳古寨拉龙文化;从拉萨延伸而来的古驿道,又在白嘎演绎了一部独具风格的文明史。“白嘎”这个名字因此日益响亮起来,成为茶马古道上一个鲜明的烙印。 白嘎,德钦县拖顶乡大村村委会所在地,藏名“规空”,汉名大村,坐落在德维交界金沙江与腊普河之间的萨马阁雪山脚下,是滇藏茶马古道丽江巨甸至奔子栏之间的必经之地。虽然只是个山区小镇,200多户人家,1000多人口。但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自立寨以来一直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是古代滇茶北通奔子栏、阿墩子、拉萨、尼泊尔、印度,南到维西塔城、巨甸、丽江、大理、普洱的重要驿站。西边是从古寨可以一眼看见藏商马队的嘎子洛庄(意为马帮翻过丫口的地方),东边是藏商马帮下坡可以听到马铃声的阿木瓦梨坪(意为马铃声响之地),寨子的下方是藏商马队踏出来的路“达九”(藏语,意为马帮古道),有一个傈僳村寨,80多户人家。 铃声依旧清脆,茶香依然悠远。清晨,白嘎古寨在马帮清脆的铃声中苏醒了。跟随着缓缓前进的到“庄房”驮蔬菜和柴的马帮,一段历史的记忆便慢慢浮现上来。 白嘎古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公元七世纪初吐蕃赤松德赞赞普赐寨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立寨始祖为星、龙、鱼氏三人,其中,来自建塘的星氏为姐关键羌,来自剑共诸川的龙氏为顺蛮、鱼氏为施蛮。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在狩猎途中相聚到了白嘎大森林之中。当时,正巧吐蕃赞普从铁桥城来到白嘎山脚下的“比罗罗庄”狩猎,不巧藏王坐骑被山中的老虎吃了,藏王下令有奖捕虎。于是,星、龙、鱼三猎人前去参加捕虎,采用麻醉和陷井相结合的办法,将吃马的老虎在今拉玛古斗斗嘎(意为捕虎之地)抓捕。藏王赐随身纳西美女给星、龙、鱼三猎人,任随挑选,并赐白嘎大森林开荒种地,免去一切税收,但是藏王要求每三年要上贡一只活老虎。龙氏在上方开荒种地,起房盖屋,被纳西妻子取名为白古(意为上村);星氏在中间开荒种地,起房盖屋,被纳西妻子取名为白瓦(意为中村);鱼氏在下方开荒种地,起房盖屋,被纳西妻子取名为白美(意为下村)。为躲避唐初战乱而来到白嘎山上狩猎的星、龙、鱼三人因祸得福,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还娶上了藏王后宫纳西佳丽为妻,心中十分快活,但是,还必须完成三年上交一只活虎给藏王的艰巨任务。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到“拉玛古斗斗嘎”挖设陷井、投下浸泡过麻药的小动物抓捕老虎。捕到老虎又不见藏王派人来收虎,只好轮流在今“拉龙嘎”村(牧虎地)放牧老虎,等待藏王派人来收虎。因此,白嘎寨人被称之为“拉龙嘎帕”(意为牧虎人)。白嘎寨是德钦傈僳文化的发祥地,德钦傈僳族除施坝村为尼那(维西)傈僳外,其余一万多人均为“拉龙嘎帕”(牧虎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三个猎人的后裔。 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这是白嘎古寨的一大特色。从唐初藏王赐予土地和美女开寨以来,无论是吐蕃神川马队,南诏铁桥马队,还是明朝木氏土司以及后来叶枝王氏土司等的马队均在白嘎寨留下了足迹。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山货药材,传播雪域习俗及吐蕃藏文化,由南到北运出茶叶、神川火腿(琵琶肉)、丝绸,传播滇文化及中原文化;也不知多少商人、官员、文人墨客与马帮结伴而行感受古道艰难,在此驻足、留宿,给这里留下了进步思想、优秀文化和传播经商意识,促进了白嘎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唐初藏王到白嘎狩猎开辟了茶马古道,后来木氏以白嘎为桥头堡经营藏区;恒乍绷派人到白嘎宣使反清革命;杨玉科率部驻白嘎与杜文秀对阵;1936年红军北上过金沙江,张营长率部向维西方向警戒,红军主力渡过江后从塔城、白嘎到尼西追赶北上的主力红军;1937年革命先烈杨湛英调查滇藏缅情况途经白嘎、贡山、保山到达缅甸;抗日战争期间,开辟了滇缅驿道,白嘎至贡山的驿道还成为了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 从白嘎到巨甸古驿道上,有许多南长城传说故事,其宗古长城如今遗址尚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盘踞半坡、依山傍水的白嘎寨,人杰地灵,旺鹿旺花、尼玛阿资资、旺鹿龙花等英雄皆被后人传颂。 一段历史的延续和一种记忆的延伸,写在每一个细节上。这种种细节于历史与现实的叠加中,使白嘎古寨古意悠悠。(和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