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格里拉看草原——对构建香格里拉草原旅游综合体的一些思考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州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 发布时间:2019-07-26 10:18:41

长期以来,随着香格里拉落户迪庆,“香格里拉”品牌推动迪庆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了我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然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业进入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新阶段,单一景点式的传统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新趋势的旅游消费新需求。在新时代,人们不禁要问:迪庆如何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如何满足旅游消费者独特性、体验式和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新需求、“到香格里拉还能游什么”?

一、“到香格里拉看草原”将是迪庆旅游业转型升级作出的最好回答

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本质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这也理应成为旅游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选择。迪庆位于集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古城古迹等丰富旅游资源于一身的云南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的最末端,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中突破“位置决定价值”的区位劣势魔咒,就必须坚持“优势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特色化旅游发展路子。

(一)大草原就是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资源优势理论认为,潜在旅游者的偏好和兴趣会不断改变,不同的旅游吸引物会吸引不同的旅游消费者。在滇西北的黄金旅游线路上一路走来,看过了大理的苍山、洱海,游过了丽江的古城、玉龙雪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将会是游客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每一位希望到香格里拉的旅客,都会在心中无数次畅想过雪山、草地、牛羊的美妙画卷,都会无数次幻想过在辽阔的草原上任由心灵思绪毫无羁绊地自由驰骋,无数次梦想过放下急促而又疲惫的脚步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享受片刻的宁静。大草原本来就是迪庆丰富旅游资源色彩中的最基本底色,也绝对会是迪庆旅游转型升级的一个“吸睛点”。全州拥有各类天然草场达913万亩,可利用面积近629万亩,是云南省最大的天然牧场。“到香格里拉看草原”,难道不是迪庆旅游再次腾飞的最佳着力点?

(二)藏文化就是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人有我优”的特色旅游资源

迪庆少数民族众多,信仰不同宗教,不少村寨具有“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村里不同民族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村民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劳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宗教并存、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成为民族文化的“聚宝盆”。然而,对于拥有41万总人口其中藏族人口占33%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说,由于背靠西藏,处于汉藏文化接合部,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又有别于纯粹的藏文化特点,呈现出互为包容、兼收并蓄、多元化发展的特质。这种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化、节庆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藏文化。这种个性鲜明、特色厚重的藏文化及其由此产生的藏民俗传统文化,难道不是一座更值得充分挖掘和向世界展示的旅游文化资源“富矿”?

(三)高原风光就是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人优我特”的大美旅游资源

除了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深邃厚重的藏文化,迪庆还有绚丽多彩的高原风光。在这幅美丽画卷中,草原是最核心的要件和最基本的底色,远处的雪山、湖泊、寺庙、村庄,近处的牛羊、白塔、藏房和袅袅炊烟,还有草地上的杜鹃花、格桑花、小溪流和劳作的藏牧民所勾画出的壮美高原风光更是“人间最后一片净土”;这片美丽的家园才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人人向往的“世外桃园”。面对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碰到的难题,难道不应该在迪庆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再次为“香格里拉”品牌赋能,让“离天更近”的这片土地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人更美,努力把资源禀赋转化成产业优势,让“人间天堂”真正成为“旅游天堂”?

二、“共建香格里拉草原旅游综合体”将是到香格里拉看草原的生动实践

创新的草原旅游综合体,是以草原和藏文化为核心资源、核心产品或核心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是旅游消费模式的升级(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体验)和景区发展模式的升级(从单一产品开发到综合产品供给),可以推动区域旅游从“观光时代走向休闲体验时代”、 从“景区时代走向旅游目的地时代”、推动旅游开发从“单一产品时代走向综合体时代”。秉承这一理念,建设香格里拉草原旅游综合体的构想是: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为动力,以香格里拉草原资源为底色,以特色鲜明的藏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高原风光为衬托,构建一个全开放的草原旅游综合体,以草原景观大道带动周边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藏民族文化传承和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努力建成“牧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打造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迪庆旅游业转型升级开拓一种新模式。

(一)建设一条最美草原景观大道。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界限已经日益模糊,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方式的生态化将成为主流。游客将更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只有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内涵,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才能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修建一条最美草原景观大道,一条独一无二的草原风景大道,才能将我州特有的草原美景和高原风光变为旅游产品,供游客观赏、体验,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

1.建设草原景观大道,要注重功能性。除车道外,还应该有自行车道、步行道(跑步道),有利于游客多种途径的观光体验,也便于自行车赛、徒步赛等高原体育赛事的组织。有条件的路段,更应该设置马道,增加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也可以举行别具特色的斗牦牛比赛、民间赛马会。

2.建设草原景观大道,要注重开放性。旅游业是天然的开放行业,只有开放才能够拓展旅游发展的更大空间。景观大道一定要全开放式的,不收取任何门票,走全方位开放之路,用交流凝聚人流,用人气聚集财气,用服务赚取收入。

3.建设草原景观大道,要注重服务性。在景观大道内要合理规划最佳观景区、休息区、购物区、房车宿营区和草原体验通道等设施设备,要注重购物、娱乐、体验和康体环节的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性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打造一幅大美草原风光巨画。从小中甸到建塘镇,虽然草原面积大,草地平整,但由于草场退化,还未能充分展示草原的特有魅力,需要下大气力规划建设和有效治理,着力打造出一片最具迪庆高原特色的大美草原风光景观,勾画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草原画卷,带动周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

1.打造草原风光景观,要注重统一性。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规划、大项目带动发展的理念,以草地利用规划为引领,把草坝整体规划建设利用,把星罗棋布的草地景点串连成一幅完整美丽的草原“画卷”,独具藏文化建筑风格的城镇和村舍镶嵌其中,错落有致,将整个草原坝子打造成为“全域是草原景区、处处是草原景观、村村是草原景点”的大美草原壮观景色。

2.打造草原风光景观,要注重协同性。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探索推动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扶贫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盘活土地、劳动力、农作物、民居资产等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体验,以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旅游共享的旅游绿道纽带,把藏家自然村落作为一颗颗珍珠有机串联起来,使美丽的藏区小镇、繁星点点的藏族村落、恢宏质朴的藏家民居连成一体,让广大农牧民成为市场的主体,分享更多的旅游发展红利。

3.打造草原风光景观,要注重体验性。针对旅游个性化、时尚化、体验化消费需求,大力推进草原旅游与农牧生产体验、藏家民俗体验、民族文化活动、购物消费体验紧密结合,寓旅游、观光、体验于一体,把草原旅游开发与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藏民族风俗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藏民居、藏家乐、藏家农特产品、藏文化产品等藏族特色旅游品牌。

(三)构建一个藏民俗体验长廊。充分挖掘悠久深厚的藏民族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藏民俗文化,把握藏文化脉络,提炼藏文化主题,始终把迪庆藏区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精髓融入旅游,推动旅游与藏文化融合发展,沿景观大道周边构建一条富有厚重藏民俗文化积淀的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处处有藏文化魅力、处处有大草原风光”的民俗体验长廊。

1.打造藏文化长廊,要发掘藏民俗生活文化。整合藏区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以保护和尊重藏牧民村舍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牧业态和生态本底为基础,结合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和藏民俗生活文化传承,培育一批体验式牦牛养殖场景观、反映藏民族日常生活的民宿民居、展示藏民族饮食文化的藏家乐、体现藏民俗精神生活的藏民家访,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畜牧业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2.打造藏文化长廊,要发掘农牧业生产文化。为契合消费者由产品消费转向精神消费、感官消费和价值消费升级的需要转变,将藏家农牧业生产生活与观赏结合进行创意策划,通过艺术造景把农牧业基地当公园办,组织开展种青稞、挤牛奶、打酥油、制作酸奶、腌制藏香猪琵琶肉、加工牦牛干巴等互动性、娱乐性、新颖性较强的种养殖加工体验活动,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提升传统农牧业及其衍生农产品的附加值,展示藏区农牧业的无限魅力。

3.打造藏文化长廊,要发掘藏文化旅游产品。坚持文化为魂、内涵发展,加强藏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时代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保护藏区民间技艺乡风民俗,充分发掘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型藏民族生活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展迪庆牦牛肉、牦牛酸奶品鉴会等畜牧业节庆活动。同时,立足康体养生,瞄准绿色健康食品消费市场,开发具有降血压血糖血脂、抗辐射、美容养颜等功效的藏民族食品和藏医药保健品。

(四)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大众旅游时代来临,人们不再满足于观光旅游,体验式旅游成为一种新需求、新形式,而体验类体育项目契合了游客的新需求,催生了旅游体育新业态。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是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沿草原景观大道周边,开辟一批具有迪庆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和高原体育赛事,把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作为拉动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来精心培育和打造。

1.高原体育赛事类旅游。赛事旅游是一项综合多种旅游项目的旅游形式,它集观看赛事与旅游活动于一身,其特点是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经济效益好。此类运动主要利用我州雪山草地的优美风光,在立足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推出高原徒步、越野、自行车、汽车拉力赛等专项高原体育赛事,使游客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观赏到美丽景色。

2.文化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育的旅游产品,它与一般的体育旅游产品相比,呈现出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融于一体的特点。可以挖掘赛马比赛、射箭比赛、民族歌舞比赛、摔跤比赛等藏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作为独特的文化体育旅游产品,在观赏民间比赛活动中促进旅游消费。

3.民族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挖掘我州浓郁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在草原观光大道上组织开展乡村弦子音乐会、民族民间对歌会(拉歌会)、斗舞会,重大节庆的各民族舞蹈表演、服饰展演,草原观光大道马术表演、骑射表演等,培育具有我州特色的旅游活动产品,以达到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文化信仰的目的。

4.冬季冰雪旅游活动。主要是指以冬季冰雪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冬季相应的冰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其发展形势已呈日渐上升的趋势。以我州冬季银装素裹的奇美景色,组织开展高原藏区冰雪节、冰瀑节、冬季雪景摄影比赛、冬季观鸟节摄影比赛等,打造冬季旅游“旺季”。

三、“共建共管共治的管理新模式”将是草原旅游综合体的有益探索

改革创新是动力之源、活力之基。构建草原旅游综合体,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必须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仅需要深化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更需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与当下的政策措施对接,着力在谋划、实施、管理等环节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一是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规划、大项目带动。大思路、大手笔才能出大项目、好项目,盯牢建好一个大项目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还能引领一个集群,推动一方经济。紧紧抓住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六城同创”等政策利好,将其作为我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示范项目,精心规划,稳步实施,以大思路、大手笔谋划草原旅游综合体大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拓展大空间。

二是坚持以融合发展的理念谋划草原旅游综合体。按照要素齐全、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融合发展理念,建设独具迪庆特色和香格里拉魅力的草原旅游品牌。注重对香格里拉草原景观大道旅游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提升设施设备的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注重对草原规划建设的统一性、协调性和生态性,提升景区景点的品质品位,注重对藏文化氛围和藏文化内涵的塑造,提升藏民俗民居、餐饮、娱乐等经营场所的文化品位,延长产业链,打造文化旅游消费项目高度聚集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三是创新草原旅游综合体的管理模式。统筹协调交通、草地、乡村、群众的有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从行业管理到综合管理转变,健全草原旅游综合体调控体系,提高行业管理效率;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从监管为主向监管、服务并重转变,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为藏民群众增加收入。

四是创新景区所有权属治理模式。采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景区所有权归国家、行政管理由管理局负责、经营管理由企业承担的产权关系明确、市场对接充分的管理运营模式,实施社区反哺机制,积极教育引导当地群众参与草原旅游综合体的建设、维护、经营和管理,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五是坚持与当下政策措施对接合力推动。与扶贫攻坚工作对接,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条件改善、生活环境美化等方面着力;与乡村旅游工作对接,在村庄发展规划、接待条件改善、牧民素质培训等方面着力;与农村不动产改革工作对接,在赋予农民固定资产等更多合法权益、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治理乱建乱搭等方面着力;与草原治理工作对接,在明确草原权属、草原过牧超载管理、草地退化治理等方面着力;与城市建设工作对接,把 “六城同创”工作延伸至周边村组,真正让香格里拉成为“牧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

责任编辑:王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