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景点 寨寨搞旅游 ⦾ 唐学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州委、州政府也确定“旅游兴州”的发展思路,要求我州2017年脱贫摘帽退出贫困行列。如何脱贫,脱到什么程度,一时脱贫还是永久脱贫,一部分脱贫还是全部脱贫,走什么路子既符合十三五规划又符合迪庆实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笔者认为,发展全民旅游才是迪庆的未来。 迪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是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少有的。从高原到河谷、从悬崖峭壁到花海丛林、从锅庄到阿迟木刮,可以说,迪庆的自然、文化、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无处不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也随之改变,享受优质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虽然现在迪庆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但笔者认为,目前迪庆的旅游还处在开始阶段,是粗放型的。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只是刀耕火种,收成还很少。所以,“精耕细作”,做好迪庆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事,是迪庆脱贫致富的好法子,尤其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开通之后,必将带动旅游业快速蓬勃发展,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迪庆旅游,让全州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那么怎样做好旅游产业,让群众依靠旅游产业增收呢?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共赢思想统一全民旅游思想。 迪庆旅游之所以动力不足,是因为迪庆州旅游,只是一部分人的事,一部分人在做,一部分人受益,导致旅游业矛盾重重,如旅行社与导游之间,导游与游客之间,旅游团体与景区农牧民之间,旅行社与运输业之间等。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改变全州人民的观念,形成“把蛋糕做大”“全民搞旅游”的思想。比如,我州可以创建全民旅游利益分配制度,如创建各种形式的股份公司制,政府部门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制度保障、法律支撑等,既能改善投资环境又能保障当地人民的利益,既能让全州人民享受到全州旅游发展的好处又能享受到本村本社发展的好处,既相对公平又有发展收益差别,形成竞争活力。政府部门要注意保护当地人的利益,让当地人的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增加,避免出现一家独大或垄断式家族式等情况。如某公司要在某村投资开发旅游,就必须让这村每户群众都入一定比例的干股,每年享受分红,让利益凝聚思想统一,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打造各具特色的景点,让村村寨寨有风景,旅游事业遍地开花。 有人会问,哪有那么多景点啊?何为景点,只是观念而己,是由游客决定的。迪庆境内的山山水水,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广大游客眼里,随便一处都可以成为景点。比如,路边几头觅食的藏香猪都会让游客兴奋不己,合影留念。猪就成为了一个景点,关键问题是如何让猪成为旅游景点而创收呢?猪喜欢沼泽地,而沼泽地则意味着旁边会有一片草地或鸟语或花香,最适合人们在这里停留休息,只要游客需要休息就需要消费,消费就会创造收益。类似的比如藏獒、牦牛都可以成为一项吸引游客消费的项目。 我州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完全可以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但目前我州只是开发了大景点,随着旅游形式的改变,尤其是自驾游的兴盛,游客对景点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以村镇为单位来开发旅游既调动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又激发民力,全州的创造力被激活,各式各样的旅游景点就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再多的资金都会被吸收。比如小中甸国道214线旁的小杜鹃花海,游客驻足观看,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入,虽然花开只是一时,但有人在路旁栽上一些别的花,到了八九月份,游客还可以欣赏成片的花海,只要留住了人就能创收。又比如罗平的油菜花可以成为景点,迪庆的油菜花也有自身的特点,但人家的可以成为可以供游客观赏的景点,而我们的却不是,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我们没把油菜花当作风景。又如五六月份香格里拉小中甸、三坝路垭口等漫山遍野的杜鹊花,那是全省绝无仅有的景观,但这些美景依然不是景点,漫山花海独自开放却没人欣赏。同样,夏季的香格里拉绿草如茵,其间各式知名不知名的野花盛开,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这些都没有被广大游客所熟知。迪庆地处三江并流腹地,每一条河的每一条支流都是一道风景,然而除了巴拉格宗景区外,其它的支流还没有被发掘,成为可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景点。 其实迪庆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景点,关键看如何打造和宣传,创建一种旅游战略模式,更关键的是如何让风景变成景点,实现风景到景点的华丽转身。要做好这个事情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事情:一是需要有一批人或专业团队专门对我州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定类,形成系统全面的资源库,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二是要对全旅游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因地制宜,打造以村镇为单位的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既避免同类景点竞争,又满足全国或全世界游客的需求。三是充分调动全州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加入到旅游规划建设过程中。四是创建政府控股或政府引导的大型股份制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创建资金吸纳机制,保障资金投入。五是建立矛盾纠纷协调解决机制,保障和谐发展。 三、以旅游促进其它产业发展,其它产业以旅游业为导向。 迪庆物产资源丰富,从天然的天麻、虫草到人工种植的重楼、白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人均收入却很少,仍处于贫困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源没有市场造成的。多少烂在山上田里的农特产品被大城市的人们视为珍宝,又小又甜的尼西小苹果、江东黄果、竹叶菜等山茅野菜深受追捧。但迪庆的物产有种类多数量少而分散的特点,难以形成稳健的市场,导致老百姓的收入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建造一个特殊的市场——旅游市场,在村村寨寨建景点,村村寨寨建市场,这样迪庆的物产就有卖场,就能促进种植业、加工业、手工艺等行业的发展,这些产业会以旅游业的需求自动生成并优胜劣汰。丽江龙蟠公路旁的村民就以这样的模式在创收,他们在路边建立一个观景台,吸引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购买当地的水果、蔬菜,亦或是进入饭店就餐等,带动了当地草莓、樱桃等水果种植。但那只是村民自发形成的市场,规模不大,也不规范,缺乏管理。如果政府进行统一规范,加以引导,则会释放出这种市场模式的巨大能量。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是最适合迪庆特点的发展模式,建立以村寨为单位的旅游市场,以合作社的方式统一运营,让市场反过来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只要每个村寨都有卖场,人均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旅游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成为旅游景点。 迪庆多民族共存,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尼西情舞、阿尺木刮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却没有成为创收的项目有点可惜。游客到一个地方游玩,除了想看当地的自然风光,更喜欢领略与自已生活的地方不一样的民族文化,迪庆多民族文化并存,正能满足游客想看、想了解、想玩的好奇心理。在网络电视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要获得动力就需要与旅游并轨,搭载旅游的列车。 如何使民族文化成为景点呢?最经典的例子是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创造了上亿的价值。虽然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投入,作出那么高规格的民族文化产品,搞那么大的市场推广,但做到吸引游客,满足游客的欣赏需求并不难。首先,根据各民族,各乡镇村的特点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如《虎跳峡印象》《尼西印象》《江边印象》《同乐印象》《梅里印象》《白水台印象》《金丝猴印象》等,一方面丰富旅游项目内容,另一方面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其次,由公司组织聘请文化传承人等专家进行编排打造,由当地人呈现当地文化,使其既有民族特点,又有观赏性。再次,创建类似藏民家访的文化呈现模式,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纳入旅游项目。最后,完善分配制度,矛盾纠纷处理机制,保障文化产品打造参与人的利益。 五、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 也许有人会担心全民旅游会破坏生态环境,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如果一片树林成为景点而使百姓创收,百姓只会保护这些树而不会砍了当柴烧;如果一座山能够成为旅游景点,就不会有人把它开作采石场;如果游客喜欢大草坝,就不会有人把房子建到草坝中间;一旦全民旅游为全州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会有全州人民来监督,胜过几个景区管理人员。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要使当地百姓在旅游发展中获益,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保护好当地的花草树木。否则,环境管理部门与老百姓之间只会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进入猫捉老鼠的管理怪圈中,无法真正保护环境。 六、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努力形成全民宣传攻势。 搞旅游得有游客,而游客哪里来,事在人为。首先,我们要有宣传自信。迪庆本来就有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资源,宣传自信体现在宣传内容的丰富性、美观以及宣传手段的多样性上。政府宣传部门要努力积极作为,要让宣传人的手里有宣传的内容,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越美越好,就需要有团队专门打造。其次,形成政府牵头引导,公司投入,全民宣传的新宣传模式。过去我们的宣传更多的是政府宣传部门在主流媒体上的宣传,但这满足不了全民旅游兴州战略的需求,政府部门继续在主流媒体上加大宣传的同时发动旅游公司加大宣传投入,组织专业摄影团队、撰写文章的团队、网络技术团队等把宣传内容做好,然后发动全州人民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香格里拉旅游的影响力。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依靠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全民增收,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