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香格里拉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17 12:00:27

飞机正点降落到香格里拉机场,走出机舱,脚踏到坚实大地的时候,才真正感到自身对高原的反应是那样的强烈,脚飘、胸闷、气短,像刚刚负重爬过高山,疲惫至极。支队接我们的同志早就来了,坐上车,随着急速行驶放眼望去,视野之内是一幅壮美的画面,蓝天、白云、经幡、寺院……眼前这一切令心情像天上舒缓的云一样,压抑的身心好了许多。

机场离松赞林寺并不远,坐车不到半个小时,雄伟壮观的寺院就到了。来之前,我曾专门从网上查过这座久负盛名的大寺情况:噶丹·松赞林寺于公元1679年兴建,于公元1681年竣工。寺名为五世达赖喇嘛所赐。“噶丹”表示传承格鲁派祖师宗喀巴首建立之噶丹寺;“松赞”即指天界三神帝释、猛利和娄宿的游戏场所;“林”即“寺院”。整个含义可理解为:“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源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建成后的松赞林寺成为滇、藏、川藏区佛、法、僧“三宝”具务的殊胜道场,各地到此朝圣的信徒终年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在松赞林寺门前一座新建筑前,已经站满了前来参加仪式的武警官兵、僧侣及前来围观的群众。我们这次到这里,主要是举行仪式将武警云南总队援建的寺院卫生室交给寺院。

部队跟松赞林寺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80年前,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途经迪庆时,期间部队遵守党纪党规,秋毫无犯,并送给寺院“盛兴番族”锦幛,寺院也急红军所需,开仓放粮,使红军渡过了难关。80年来,驻守在这里的一代代官兵赓续着红军的传统,在这片神圣的雪域高原上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忠诚地履行使命。武警部队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寺院,僧人们用汉藏双语专门给武警总部写了感谢信,信中说:部队这些年为寺院所做的好事就像依拉草原上的牛羊一样多,对僧侣们的关怀就像雪域高原的太阳一样温暖。

由于高原气候影响,寺院里的僧侣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一年前武警云南总队决定无偿为寺院建设一所卫生室,方便寺院里的僧侣和周围的群众治病。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寺院卫生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点钟,仪式开始了,僧侣给我们献上了金色的哈达。在藏区,献哈达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金色的哈达则意喻着来的客人非常尊贵和重要。我代表武警云南总队,将建好的寺院钥匙交给寺院管理委员会丹春主任,然后又将20万元现金赠送给寺院,以添补购买寺院卫生室所缺药品。丹春接到钥匙和钱非常感动,他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意放开。我到武警云南总队后负责跟寺院进行共建事宜,先后多次带着医疗小分队到寺院进行就诊,每次来都是丹春接待,时间长了也就成了我的好朋友。

仪式完后,丹春带领我参观了援建的卫生室,卫生室一共有两层,近20个房间,里面的医疗设施非常齐全,各方面的条件也都非常不错。僧侣们兴奋,群众也都很高兴,有了这所卫生室他们再也不用跑到很远的市区就诊看病。

中午,寺院留下我们吃饭,本来来时没有打算在寺院里吃饭,但寺院僧侣们真挚的邀请令人盛情难却,我们也就留下了。地方领导得知部队来人了,也非常重视,席间,他感慨地说,迪庆是全国藏区之一,维稳形势仍然严峻,这些年这里大事不出小事也没有出,与长期坚守在这里的一代代官兵所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今天的军民团结、藏汉团结、社会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想到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我们决定去看望一下驻守在这里的武警部队。因为时间关系,没法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其他中队,只能就近选择香格里拉市中队看望战士。路上,陪我们的领导告诉我们,这个中队近年来遂行多样化任务多,完成任务都非常出色,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表扬。

我们来到香格里拉中队,战士们已经列队等待。十八九岁的年龄正是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张张暗红色的脸,除了长期驻扎在高原强紫外线照射留下的高原红,一个个因缺氧嘴唇发紫,因寒冷和风大皮肤粗糙。看到战士们的情况,我感到很心疼。陪我的领导说,人们常用“冰冻三春,雪飞九月”来形容迪庆高原,这里的雪山、草地、牛羊、酥油茶和哈达,是每一个旅行者梦中的人间天堂。然而,现实中的香格里拉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70%,即使空着身走路也相当于平原地区负重10多公斤,紫外线强,长时间在太阳底下就会引发皮肤和眼部疾病,这里每年有7个多月处于寒冷季节,夜间气温经常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受环境影响,这里的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脱发、痛风、记忆力衰退、心肺病变增大、日光性皮炎等高原性疾病。而我们驻扎在这里的官兵为了迪庆藏区的稳定,一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支队长邹涧华两进迪庆藏区,前后加起来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迪庆的环境已经把他完全改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藏区人,这些年他走遍了迪庆的每一个地方,能够听懂并讲一些藏语,熟悉藏区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他从手机里翻出这些年利用执行任务间隙拍摄的各种照片,照片拍得非常美丽。见我惊奇,他说,不是他拍摄的技术好,而是这里风景好,随便拍摄都能拍出无与伦比的景致。他说的没错,山无墨汁千秋画,近水有声万古琴,一路上景中有景,画中有画,美丽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从中队回来的路上跟邹涧华聊起他们在高原的工资和补贴,他的工资和补贴比我还高几千块钱。没有想到邹涧华对我们说,如果不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每个月再给他几万块钱他都不来,因为这是拿生命做代价的,多出来的钱都是用来买药吃的。他告诉我,最近州里专门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受高原海拔与气候影响迪庆人均寿命是61岁,比昆明少12岁。

因为省里有一个活动,下午要赶回昆明。这时的香格里拉,天空瓦蓝一片,云朵似乎就在头顶上飘动。眼看飞机的影子由小至大,就在我们准备进安检时,飞机竟然转了一个圈又飞走了。正在我们诧异时,机场服务人员告诉我们,由于高空气流太大,飞机无法降落,为了安全,飞机又飞回去了。邹涧华见我们不解,便说这里气候反复无常,就像大海一样,海面上风平浪静,但海底确暗流涌动。他刚刚从海南疗养回来,在大海边待过半个月,也知道我在海上待过,就打了这么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在海上几年里,我太熟悉大海的性格,他在高原这么多年,很显然比我更了解高原的脾性。飞昆明的航班每天只一班,人不留人天留人,我们只好返回支队。

冬天的迪庆高原氧气更少。高原反应令我们感到头痛,加之来云南工作后我一直患有心脏早搏,支队领导怕我出意外,建议我到海拔低的奔子栏哨点去看一下,那里有我们的一个执勤点。我想了一下,刚好来了一趟,看看这个点也很有必要,就同意了。

在迪庆藏区基本上都是海拔3千米以上的高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海拔1千多米的地方,汽车沿山坡一路向下,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在山谷里停下。这里零星地散落着几户人家,在不远处,有一座铁索桥与四川连通。部队驻扎在一家农户家里,这里是一座农家饭店,门外挂着一个很大的招牌——阳光旅店。陪我的领导告诉我们,根据上级的指示,部队一个班进驻到这里,因为没有营房就临时租赁了这所旅店的几个房间。我们走进去,一楼一个大的房间是学习室,二楼几个房间是卧室,虽然远离部队,但各种学习计划和学习笔记一应俱全。带队的一个排长姓王,他说他老家在四川,前年结婚了,家属只来过一次,因为高原反应厉害就再也没有来过。今年家属生小孩,他本来要回去照顾妻子,但没有想到刚好部队临时有任务,他就没法回去,现在孩子出生都快半年了,他只在手机上看过孩子的照片,想起这些他觉得很愧疚,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孩子。

王排长陪我到了执勤点,执勤点设在大桥的一端,这个点是云南进入四川的一个通道。桥下河流湍急,桥面上挂满了经幡,随风飘动。小王告诉我,在藏区,藏民相信风每一次吹动经幡都相当于自己颂念了一次经文,人们通过这种方法祈求世间太平康乐。

那一夜我住在二楼,由于风很大睡不着,抬起头来明晃晃的月亮就悬挂在山谷中央,只见在月光下,哨兵还在不断地巡视着……在风声、河流水声和哨兵交接声中我进入了梦乡。 也许是一整天太劳累的原故,第二天天大亮时我才醒来。推开门,只见院子里战士们已经在打扫院落,打水抱柴。旅店也开始生火做饭。这时候沟谷里没有风,袅袅的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直直地向上升腾。迪庆藏区以植被好而闻名,但奔子栏周围山上却只有一些矮灌木。见我疑惑,陪我的干部讲,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是河谷两边的山沙石多含土少;二是这里常年降雨量少;另外,地形陡峭、气候、土质等因素也影响了植被。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迪庆虽然植被多,但这里四周的山上不适合植物的生长这是客观事实。

返回香格里拉的路上,不断看到战士们在要道上设的卡点,卡点没有营房,全是在路边搭的帐蓬。我们走下去一一看望,里面的设施很简陋,但每一个卡点前都有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飘扬,每个点前都有战士们用石头垒的祖国版图。这令我们很感动。

回来的路上车上放着宗庸卓玛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很久以前/人们呼唤你/人们呼唤香格里拉/啊 你在/你在何方/传说中的和平印记/世外桃源般的原野啊/让我轻轻告诉你/啊……/美丽的迪庆/就是你苦苦寻觅的/香格里拉/……清澈嘹亮、宛转悠扬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令人着迷。但我们一个个却听的泪流满面——为我们战士的忠诚和守望。

走的时候朋友送我一幅唐卡,回来打开后发现是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唐卡一般在中心位置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主体,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描绘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我看懂,但在我的眼里,这是一个与保护众生有关的故事。在那片神圣雪域的官兵,他们不也是藏族人民的守护神?唐卡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官兵在我脑海中不断交相重叠。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也变成了唐卡中的一抹色彩…… (作者系武警云南总队副政委)(孙国)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