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最美的路上寻找红色记忆 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为当年帮助过红军渡江的姚世勋后人赠送棉被。 位于木斯札的红军渡。 为打造经典香格里拉红色旅游线路,弥补迪庆冬季旅游“短板”,弘扬长征精神,缅怀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日前,迪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了重走长征路活动,记者有幸参加。一路走来,无论是在金江镇兴隆村的姚家大院,还是翻雪山过草地,一段段路、一个个历史丰碑,都镌刻下红军先烈为建设新中国奋斗的历史痕迹,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永留青史的年代。 2016年10月11日早上,100多名身穿红军服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武警官兵在坛城广场集合,吟诵着七律《长征》的雄壮诗句,队伍乘坐大巴车浩浩荡荡来到金沙江边,一路上红歌飞扬,展示着我们坚持到底的决心,走在队伍中,我们仿佛就是当年英勇的红军战士,带着势不可当的锐气,向着胜利的彼岸冲锋。 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怀念之情,我们抵达金江镇在金江革命老区纪念碑前合影留念,之后向兴隆村出发,参观了保存完好的姚家大院。一路上受到了当地白族、纳西族、傈僳族、藏族等群众的热烈欢迎。 姚家大院是当年红二、六军团的临时指挥部,贺龙等军团将领们曾在这里停留休整。我们在姚家的老房子里看到了当年红军用过的器具物品(五角大碗、酒壶、刺刀、马刀、砍刀、手磨、马灯)以及茶马古道上曾经用的马铃铛、马鞍等文物。聆听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的军爱民拥军的红色故事。吃完午饭,我们继续前行,在金、上江交界处参观了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渡口革命遗址,镌刻在纪念碑中央的“红军渡”三个字格外醒目,它向过往行人诉说着那一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 雨再大,天再冷,路再滑,也抵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 12日一早,我们从上江格兰经福库到栗马河、二道桥、三道桥、四道桥,到达空心树,穿过干岩房再到紫色杜鹃林,翻越海拨4756米的雅哈雪山,目的地是小中甸镇团结村。出发前,团队振臂高呼,士气高昂,队伍浩浩荡荡,举着红旗,唱着红歌,一路前进。到了中途,山路蜿蜒,坡陡路险,走到艰难处,只感觉到双脚无力,肌肉紧张,队员们手拉着手,相互搀扶和帮助,咬着牙继续前行。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感受沿途的美丽风景,一路沿着红军的足迹,聆听干岩房战斗故事,缅怀牺牲红军。 沿途路线几乎全部逆栗马河而上,坡度从20度到45度不等,但一路上风景盛好,山上植被茂密,路边开满了野花,栗马河溪流淙淙,礁石林立,浪花四溅,雾气空蒙。在这条路上徒步行走,定会感觉到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空气洁净清新,阳光与彩虹时隐时现,林间百鸟欢唱。参天的香柏树与红豆杉遮天蔽日,到处是雨后破土而出的野生菌。 过了四道桥,就开始爬坡了。由于历史上这条路属于马帮的行进线路,山路宽度在2至4米左右,成“之”字型上坡,沿途乱石嶙峋,绿树丛生,植被以高山楸、云杉、冷杉居多,期间有很多杜鹃林,每到杜鹃花开放时,这里就是一个花的世界。悠闲的牦牛在丛林和草地上流动。沿途有不少放牧的群众过往,他们可以为不知道路线的游客当向导。越往上走山道显得越开阔。山顶上,墨绿色的山林之间就是草甸与沼泽地,栗马河水的源头就在这里,抬眼四望,天高云淡,回首金沙江畔上江方向,云雾缭绕的群山在自己脚下,一种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沿着这条最美的红色徒步线路,美丽的风景让人恍若置身仙境。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立体气候给大自然带来的馈赠,生物多样性让人目不暇接,草甸、森林、高原珍稀濒危植物,形成一个生物基因库,每一站感受都不一样。线路集中了历史的记忆及金沙江一带的农耕文化、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整合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互补,以“红”带绿,以“红”衬绿,加上小中甸独一无二的高原牧场风光,为旅游者提供一条别具风格的旅游线路,同时弥补了迪庆冬季旅游的短板。 用双脚践行、用心灵体验长征路,让革命精神在现实中得到传承。在踏访红军路的整个行程中,让记者最感动的是武警官兵站在冰冷的河水里给大家搭桥铺路,团队协作精神可嘉,没落下一个人,大家都挑战了自我,全部抵达终点。当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要身背武器,长途跋涉,翻雪山过草地,肚子饿了啃树皮吃草根,还要应对追兵的围追堵截,实在不容易,我们应把长征精神继续发扬下去,不忘初心,珍惜现在,继续前行。 记者感言 如果,心灵需要洗礼的话,重走长征路,的确让我们经历一次心灵的净化! 如果,高海拔的行进会感受到步履艰辛,重走长征路,哪怕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让我们感怀红军脚下“那双草鞋的力量”! 如果,你依然怀疑一种体验的可有可无,重走长征路,无疑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精神的支撑其实源于在80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衣衫褴褛,忍饥挨饿,不掘不挠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这一次旅行,尽管只是一种体验,但我们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 (实习记者 施晓琳) 2016年10月11日,我州开通首条红色旅游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