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撤到物资中转站西当村。 “一是气候的原因。山上的气候变幻无常,不是刮风,就是降雪,尤其是风雪天气,对登山队员前进带来不少困难,威胁很大。有时连续四、五天降雪,积雪深度超过一米,加上云雾弥漫,能见度低,队员们在四、五十公分厚的冰雪中行走,每前进迈进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山脊两侧坡度陡峭,流雪、雪崩、冰崩频繁。气候恶劣,雨雪不断。作为一个登山家,登山爱好者,他们懂得这样的天气不适应行军,只有等待天气好转。而登山合同规定的时间要临近,不允许无限期拖下去,等到天气好转后再去登。气候多变,不是雪就是雨,几上几下,反复折腾,队员体力消耗太大。二是地形复杂。1989年选择的攀登路线在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北侧,称斯农路线。在海拔3800米处设大本营,离到达主峰之间有6条冰川。为了穿越复杂的地形,从一号营地到六号冰川,中日双方队员进行了多次侦察。有时碰到大雾天气,冷风卷着雪粒打在队员脸上,睁不开双眼。雪深过膝盖,上山时留下的脚印,返回时又被积雪覆盖,只有重新寻找开辟新路。复杂的地形,风化的土石,密布的冰裂缝,不仅给攀登增加了难度,还威胁到队员的生命安全。中日双方都感到继续向上攀登难度越来越大。日方攀登队长横山给我说:王先生,从几次侦察看,我无法再发布攀登的命令了。他征求我的意见,怎么办好?我说,只有这样做,下撤。我向仓智建议下撤,他也同意我的意见。第三,中日双方合同规定的时间有限,不能影响日方队员回国。日本朋友在国内各自有工作岗位,他们是利用假期来参加登山活动。如果延长时间,就要超假,所以必须按时回国。参加这次攀登的运动员队伍,技术力量强,队员素质都很好。中国登山协会组织派出的的队伍中,有参加过1988年攀登珠峰的队员,有7000米高度攀登经历的。云南第一次参加这次登山活动,派出的人员年轻,体力好,热情高。日本朋友中也有曾经攀登过珠峰的。总之,这支队伍的身体、技术素质是不错的。我相信他们的侦察结果,考虑了各种因素,最后同意他们下撤。终止此次攀登,大家都感到遗憾,“无颜见江东父老”。我想登顶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要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安全第一,其次才是登顶,绝不去冒险。这是我们这次登山的宗旨。从山上汇报的情况看,当时天气预报,11月8日可能出现7天的好天气,队员们高兴了一阵子,以为机会到了。我认为,如果利用好天气,找出一条可行的攀登线路,登顶还是有希望的。但到16日,老天突然变脸,又是雨雪交加。据侦察人员从山上传来的消息,刚修好的道路又盖上了一层积雪,路面已辨认不清,无法前进。我相信侦察人员的判断,也相信他们并非怯懦,对困难束手无策,他们可以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三号冰川、四号冰川。但多年登山的实践告诉我,靠侥幸心理去登山是盲目的,不允许的,不能用人的生命当儿戏下赌注。我对山上的队员讲,中日双方为找到一条安全的登山线路已尽到了责任,该做的都努力去做了。这是我对这次下撤作出的结论。” “这次攀登失利,首先是交通不畅。因连降大雨,从德钦县城到斯农的乡村公路有20多处塌方,有的地方出现滑坡,食物、登山器材、装备等物资未能及时运到山上,虽然县里组织人员抢修,恢复了通车,但时间耽误了,对登山活动的进程已造成影响。其二,山形复杂雪崩频繁。我先后三次(65年、75年和88年)上过珠峰,相比之下,这里的地质结构更复杂,土石疏松,冰川的破碎程度,雪崩频率比珠峰突出,由于坡度太陡,起点低,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大。在珠峰,大本营一般建在5000多米高度的雪线以上,地势相对平缓,而在梅里雪山,大本营只能建在3000多公尺的地方,且出门就爬坡。攀登难度不言而喻。在谈及登山失利的原因时,王振华教练避开中日双方在进退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议,侦察过程中的麻庳、疏忽,对攀登卡瓦格博峰难度的估计不足等敏感话题。王教练多年和媒体打交道,懂得舆论的影响力。他知道“家丑不可外场”,“内外有别”,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不过,在介绍登山失利的过程时,他还是无意中透露了一些真情,比如,内心深处不主张队员不顾危险去硬拼,去冒险,担心出现人员伤亡,反复强调在保障生命安全前提下去攀登。王振华是第一个提出攀登梅里雪山难度超过珠峰的人。” 1990年,中日双方签订第二次联合攀登梅里雪山的协议,壮志未酬的王振华教练,又向中国登山队提出,再次率队前往,得到的回答是,你是高级教练,像梅里这样的山不必亲自去。一年以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梅里山难。王振华阴差阳错躲过了一劫幸免于难。(和吉昌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