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登山队总教练王振华 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汪铁铭在西当村。 王振华,中国登山队总教练。1960年,登珠峰,攀至7500米处。1964年,第一次登新疆希夏邦马峰,登至7800米。1975年,登珠峰时到了8100米的高度。1988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双跨”珠峰,王振华是登山队南侧中方队长。1989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王振华任中方队长。面临险恶复杂的地形,豆腐渣般的冰川,连日的狂风暴雨和频繁雪崩,王振华果断作出决定,下令登山队下撤,实际上宣告首次攀登梅里雪山以失败告终。 1989年11月的一天傍晚。夜色笼罩下的德钦县城,星光闪烁。我和云南日报记者何侃来到德钦县招待所,准备采访中日联合登山队总教练王振华。到他下榻的房间,我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回声,以为没听到,继续敲,还是没有一点反映。半天,房间里才传来说话声,口气很不耐烦:有什么事吗?明天再说吧,我身体不舒服要休息。说完房间里又没了动静。我和何侃互相看了一眼,不甘心被拒之门外,不能这样把采访机会放过!明天登山队要回昆明,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我想。今天无论如何要采访到王教练,只有他才说得清楚此次登山失利的原因。我们站在走廊,守着门不走,再三请求他一定跟我们谈谈,那怕几分钟。也许被我们的真情所动,王教练勉强从床上起来,打开门让我们进来。他神色疲惫,看得出并不乐意。我们感到尴尬,一时不知所措。他确实病了,正发高烧,烧到40度,登山失利,他心情很不好,失败的滋味不好受,晚饭后倒在床上,谁来也不开门。 认识王振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登山队进山之前,我们就找过他,要求采访。当时他很高兴,同意登山结束下山后接受采访。言下之意,等登顶成功开庆功会时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吧!为了及时报道有关登山的消息,我们提出跟登山队进山。他以山上路险,不安全,生活不方便为由婉言谢绝。王振华是个稳重、老练而又低调的指挥员,在事情还没有办成之前他不愿声张,尤其是对媒体,说话更是谨慎,很能把握分寸,总是留有余地。尽管不欢迎我们随行到大本营,我俩还是感到欣慰,毕竟王教练同意下山后接受采访。最终,王振华教练还是给了我们面子,忍受着高烧感冒的折磨,介绍了这次登山失利的过程。 王振华是我国著名的登山家,作为登山队总教练,他多次指挥过重大登山活动。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双跨”珠峰时,他担任南坡的中方队长,成功地指挥了南坡的攀登。“双跨”成功,他立下汗马功劳,在国际登山界名声大振。1988年10月,时任国家登山队总教练的王振华亲自率领中日梅里雪山考察队到德钦,考察登山线路,1989年,亲自率队从斯农北线攀登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这位上过海拔8000米世界最高峰的国际登山健将,万万没有想到会败在海拔高度只有6740米的卡格博峰脚下,他怎么也想不通。他承认,之前,对攀登梅里雪山的难度估计不足,尽管难度大,困难重重。但对于多次到7000米以上高峰的他来说,不致于难到对它毫无办法的地步。凭多年的经验,他对成功登顶还是有信心也有把握的,何况他的下属中有训练有素、上过8000米以上记录、经验丰富的登山队员。他甚至作好了欢庆登顶胜利的准备,一旦登项成功,登山队将在德钦、昆明、北京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这一特大新闻。而摆在面前的现实是:登顶已成泡影,登山队已败退德钦县城。中日双方已作出从梅里雪山撤退的决定,宣布此次登山受挫。后来的实践证明,王振华当时听取双方登山队长的意见,建议并作出下撤的决定是正确的,尽管作出那样的决定很痛苦。看来他得重新认识梅里雪山了。他低估了梅里雪山的攀登难度,只看到海拔高度低于珠峰,对其地形的复杂性、气候性的变幻莫测认识不足,过于自信急于登顶,教训惨痛。 在灯光暗淡的房间里,我们和王振华教练相对而坐,看得出他的心情依然沉重,还咀嚼着失败的苦果。短暂的沉默后,他叹了口气,谈什么好呢?平时口若悬河的登山家,一时不知从何谈起。“还是先谈谈这次登山失利的原因吧”。他低声说。于是,我按下了采访机的录音键,如实录下了王教练的谈话。 “梅里雪山确实非常壮美,藏民崇拜它,在他们的心目中非常神圣。卡瓦格博也是云南最高的山峰,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关于梅里雪山,当地藏族民间有很多传说。这次攀登活动虽然失利,但登山队每个队员对梅里雪山还是很崇敬的。这座雪山神奇美丽,低纬度冰川从6000多米延伸到2000多米的澜沧江边,世界少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中日联合登山队于1989年10月16日到达主峰卡瓦格博峰北侧,并在海拔3800米处建起了大本营,在雪线以上4600米处建起1号营地。周围发生雪崩,营地下撤了30米。后因山上几天连降雨雪,登山设施被埋,辛辛苦苦建起的营地前功尽弃,登山队员被迫从1号营地撤回大本营。25日,云开雾散天气好转,队员们重整旗鼓挖冰破雪重建1号营地。30日,中日队员在接近5300米处时,眼看就要上去,想不到又出现30米高的冰壁,只好用金属梯攀援而上,刚过了冰壁,又是冰裂缝,冰裂缝深不见低,无法跨越。绕道迂回前进。接着又是大雪纷飞,行动受阻。天气稍好,连续奋战,对4号冰川进行了30余次侦察,终因山体风化严重,冰川碎如豆腐渣,最后遇到坡度超过90米的冰塔,挡住必经之地,切断了通道。几次攀越,都无法通过。连续三次攀登未成功,用金属梯攀援,也无济于事,只有望山兴叹。冰裂缝无法逾越,几吨重的冰塔悬挂期间。如果突破险关,风险太大。中日双方短暂商议后,作出下撤的决定。下撤,意味着首次攀登梅里雪山宣告失败,无论中日双方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当下达下撤的命令时,日方秘书长仓智清司面对雪山沧然泪下。下达撤退的命令比下达前进的命令还困难。这次攀登失利,我分析了一下,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