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民族文化之乡叶枝镇(下) 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同乐 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同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是最具特点、保护最为完好的傈僳族村寨。 从叶枝乡政府乘车南行2公里至同乐村公所,然后向东南方向步行2公里,可至同乐大沟,顺着引水沟渠向东行2公里,就到了同乐傈僳族大村。这是个半山区村寨,村寨由北东向西南呈坡状分布,有106户人家,600多人。同乐大村民居建筑是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傈僳族民居建筑,建筑全系原木搭成,当地人称此种建筑为“木楞子”。 站在村对面山坡山看同乐大村,整个村寨的房屋建筑呈阶梯状分布,一层层、一台台,整个村落错落有致。夏天,浓荫的核桃、黄果等树木掩隐着傈家山寨;秋天,核桃树、柿子树掉光了叶子,只见鲜红的柿子装点在各家各户院前,红黑分明。对比强烈,看上去全然是一幅超一流画家的得意之作。近看民居,其建筑造型和装饰,给人一种粗犷、敦实、自然美的感觉,处处以象征主义来表达本民族的宗教观念,体现了傈僳族与大自然间一种和谐依存的关系,同乐傈僳族大村的全貌,曾多次被有关人士拍成图片,刊登在《民族画报》等刊物上。游客若细心观察和询问村中之人,会发现同乐大村傈僳族民居又一奇特现象,在同乐村,其实每家每户都有三到四处民居建筑。一是村中用于常住的房舍;二是山上经办药材之用的住房;三是村下河边用来藏物和挂粮食的房屋;四是澜沧江边供收庄稼时用的“庄房”。庄房的用途还在于平时供傈僳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是他们聚会的场所。在同乐村,无论是谁家的东西,诸如粮食、琵琶肉等,凡放于“庄房”,就如同置于保险柜,村人是绝不会偷窃的。若有人偷窃被发现,村人便会全力捕获,用麻绳捆绑交给乡村政府惩办。这种良好的民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同乐村傈僳族民居为何每家都建有四处住所呢?这除了利于生产生活之需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防止遭外人抢劫;二是村寨民居成片相连,又全为木料,易燃,若不幸有哪家遭火灾,往往会波及全村。因此,将家中财物分散收藏,就是非常聪明的举措了。村下庄房边有条小河,在不到1公里的河道上,建有六座水磨房,一字儿排列,非常耐看,远远望去,就像傈僳族妇女头饰上的银盘。 同乐傈僳族崇奉神、鬼等原始宗教,但无庙字,村中有“东巴”,从事祭神、占卜等宗教活动,平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没有专职人员。村人所奉神灵共有五种,分为天、山、火、龙、家。宗教活动大都通过歌舞《阿尺木刮》的形式来进行。 多宗教并存的见证——石刻佛像及生生洞 由叶枝乘车北行至新洛村公所,再步行1公里,一条清澈的小河即在眼前,河两岸悬崖峭壁,古树上腾葛缠绕,河谷荫天蔽日。顺小河南岸的小路攀援而上约10分钟后,就看见树林后面若隐若现的摩崖石刻,脚下的小路是天然和人工的精巧结合,仅容一人通过,小路的尽头,就是高约30—40米的石刻佛像,当地百姓称为“赤脚大仙”,佛像画面清晰,表情生动,线条凝炼简洁,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佛像系叶枝王氏土司第五代传人王天爵请剑川石匠于清光绪年间所刻,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佛像前立有标志。绕过石壁,就能看到生生洞。洞口高约5米,宽3米。洞深约30—40米,洞内怪石嶙峋,岔洞数不胜数,洞宽处能容几十人,窄处仅容一人爬行而过,山洞周围古木参天,云雾缭绕,藤葛缠树蔓生,挂起一道道帷幕,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成群的画眉、白练鸟在林间飞翔,五颜六色的山雀不时放出清脆悦耳的鸣叫,给寂静的山野增添了一派生趣,使游人产生无限遐想。洞前石山、石壁突兀而起,如同刀砍斧削,若隐若现的山间小径,往往在巨石大树后重新出现,可谓曲径通幽,山洞对面的山顶上,有一根又高又细的石柱突兀入云,顶上的石头酷似一个盘腿打坐的僧人,有时云雾从山腰飘过,盘腿的僧人仿佛就坐在云端。 生生洞的洞口排列着藏文石刻佛经,供奉着一尊泥塑观音。洞上方排列着三只天然生成的石山羊头,极似傈僳族家中门头上悬挂的羊头架。进洞约10米,有一椭圆形小洞,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洞内凉风习习,泉水汩汩,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捡石块敲打石柱,便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惊飞洞内栖息的蝙蝠和山雀。左边有个岔洞,忽然间闪出一块平地,中间石埂相隔,酷似水田,当地群众称其为“仙人田”,旁边壁上的石钟乳,像挂着一条绣工精细的百褶裙,使游人产生无限遐想。 生生洞极其对面岩石上的石僧,与当地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性崇拜不无关系。从远处看生生洞,极似女性生殖器,况且这里还流传着只有生前修身养性好的人才能穿得过此洞的传说,人类来到人间及回归自然,其实在宗教中是一个轮回概念。而石僧镇守着洞门,实际是阳刚与阴柔之间的统一,是天地间阴阳之和谐。如果游人看过寿国寺里摆放着的人工雕刻的男性生殖器,再看看生生洞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人与自然和谐的歌舞——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源地就在叶枝镇同乐村。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自终踏歌起舞,舞蹈一般分为六个,其曲调可缓可急,音符的跳动较频繁,且跳动幅度较大,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声颤抖而悠长,宛如旷野里山羊悠悠长鸣。乐歌由领唱与合唱构成,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为合唱帮腔。唱词为问答式,开始由男队或女队先唱都可以。领唱开始后,全体参舞者随着节奏顺时针方向走动,直到最后一句用衬词帮腔和停止歌唱,全体参舞人员按原节奏踏脚起舞两圈。再由对方领唱者歌唱。如此循环往复,问答不休,舞步不止。唱词内容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阿尺木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剁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坦”(追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合才跳。 “阿尺木刮”的声音和动作,都明显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以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集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向往大自然的质扑情感,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整个唱曲模似山羊叫声,悠扬婉转,曲折多变,引发人的遐想。唱词内容丰富博大,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河流,从大自然唱到人类社会,从远古洪荒时代唱到现今现实生活。 阿尺木刮有十多种跳法,各自可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不同的队形,一般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曲线形等队式。舞蹈的动作主要是脚步的跳摆和搓跺,上身左右摇摆和臀部收送,前俯身、抬头、回望等。值得注意的是,阿尺木刮在丧事中也跳,但唱词内容与其他场合唱词完全不同。 阿尺木刮是傈僳族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作为一个重要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族歌舞集成》之中。 叶枝处处皆景,满目是春。叶枝镇查布朵嘎、岔江等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叶枝镇的餐饮文化、服饰文化绚丽多姿。这些就留给游客自己去品味吧。(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