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雪山事件续:免费景点是否应设救援机构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2-04 10:21:00

美丽的哈巴雪山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攀登

  美丽的哈巴雪山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全球登山爱好者的目光,民间自发的哈巴雪山登山热正在这里悄然进行,短短5年间已有近4000人登顶。但是,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游客坠崖事件却在警醒世人:这样一个免费的登山景点,该不该有更为专业的后援保障?

  村民承担营救没有回报

  11月24日下午,四川游客王芳在登山途中遇难后,记者来到了距离香格里拉县城156公里的哈巴雪山,在山脚下的龙汪边,记者见到了当时曾经参与救援的村民杨仕林与和廷志等。

  “至少有10多人在登山途中伤亡。”村民中有这样的共识,只要听到有遇险者,当地的各族村民总会集中起来参加义务营救。“每次我们上山一个来回就是一天一夜,做的好事往往得不到表彰,更没有人去补偿村民的付出。”杨仕林说,“即便如此,村民的行动仍然得不到理解,有的游客见到村民后,还要求赶紧打电话叫直升机来救援。”

  说到这里,有村民微微皱起眉头,“我们都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直升机,是否适合直升机来营救。”可困扰归困扰,“每次山上出了事,我们总会出发、登山、搜救……”

  “我们在山上仅仅能做到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员下山。”和廷志等几位村民谈道,多年来,山上发生事故都由这支“非正规军”承担着营救任务,抓紧时间去搜山和救人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其实,多年来,很多热衷于登山的游人在无视哈巴雪山潜在危险的时候,往往也不顾当地村民善意的劝说,这令村民们很伤心。“舍不得花钱请向导,出了问题才不得不找村里人帮忙,费时费力帮了忙又得不到任何回报。”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最近的卫生院在31公里外

  据村民们介绍,如今可攀登哈巴雪山海拔4100米大本营的线路有3条:最常规的线路是坐车到达哈巴雪山脚下的龙汪村兰家寨(海拔2600米)-红土坡-小七拉牛场-大七拉牛场-干河牛场-飙水岩大本营(海拔4100米);另一条是从虎跳峡镇的土官彝族村寨出发(海拔2700米)—松林坪—蚂蟥山—翻越雪门坎(海拔4000米)再到达飙水岩大本营;还有就是从东坡村(海拔2200米)—海巴洛—水草坝—依枝牛场—黑海(海拔3980米)到大本营。从飙水岩大本营攀岩哈巴雪山顶(海拔5300米)来回约6~8小时。

  由于哈巴雪山不通公路,所有的登山者从龙汪边出发到大本营要用一天的时间,再从大本营出发到山顶5396米返回大本营也需要一天的时间,一旦这里发生登山意外带来生命危险,要把一个人抢救到山下的卫生院,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者调查发现,离哈巴雪山较近的有虎跳峡卫生院,公路里程为66公里,三坝卫生院公路里程为31公里。如果要把人抢救到丽江医院或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医院,那么公路里程分别为130公里和150公里,都需要花数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而山下的村级卫生室,他们除了能提供一般简单的外伤包扎外,其他的大手术这里没有设备与医生。

  大本营有些势单力薄

  飙水岩大本营是3条攀登哈巴雪山的会合点,它的东面有一个面积达5亩的溶洞。据介绍,真正的大本营就是一片面积5—6亩的高台平地,历史上这里就是当地村民的牧场,近年来,为了给户外旅游登山者提供一些必要的食宿,有人在这里修建了4栋房子,一栋为厨房,两栋接待游人,一栋为厕所。在飙水岩下面,杨仕林家还利用这里的水源建了一座小型的发电站。

  现在负责照管大本营的,主要是杨仕林的儿子杨立雄等人,他们除了兼顾游客的食宿外,还为游客提供向导等服务。“我们不承担营救任务,但我们却在这样做。”杨家人谈道,其实大本营所能提供的除了有效组织人力抢救外,其他的几乎微乎其微。比如在通信方面,大本营所在地难打手机,只有走出大本营爬上四周的高崖才能打通电话。

  “最便宜”的一座雪山

  记者了解到,雪山下的哈巴村是三坝纳西族自治乡一个人口较多的村子,全村近3500多口人。近年来,随着哈巴雪山户外登山热的兴起,全村有很多人家开起了客栈,也有60多位村民当起了“导游”。

  目前,攀登哈巴雪山不需要门票。人们只要到了雪山脚下就可借宿农家,并在这里雇马匹与向导,每匹马的费用为150元到达大本营,向导的日均费用为150—200元。而大本营的食宿价格也并不算高,因此,一个登山者只需花不到1000元就可到达山顶来回一趟,而当地村民赚到的就是其中的服务费,所以攀登哈巴雪山的价格或许在整个登山界里是“最便宜”的。

  杨仕林、和廷志等村民介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止营救一桩。一些游客在山顶上随意丢垃圾,随地大小便……“我们喝的就是雪山上的清泉,他们随地大小便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水源。”于是,村里每年都要组织村民上山捡垃圾。

  随着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前来,营救、环保该去找谁,谁来埋单?“相关部门能否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在大本营营地建立相应配套的食住行和应急设施,并对村民们的救援行动有所回报呢?” 杨仕林问。(记者 史效轩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