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美丽的雪山。 游客纷至沓来。
精彩的藏族歌舞。 关注点 梅里雪山脚下的藏族群众通过发展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民族文化产业,告别了贫困,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旅游商机的促动,让底蕴深厚的梅里雪山文化得到了发掘和传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了新的生机 早晨6时,天刚蒙蒙亮,梅里雪山正对面的飞来寺观景点已经聚集了200多位中外游客,等待着观赏激动人心的雪山日出。晨光中,七八个藏族妇女已经早早地开始忙活着她们的小生意,正热情地招呼着外地游客。许多游客都向她们购买了祈福的纪念品,制作精美而又具有雪山藏地文化风味的各种小商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神奇的梅里雪山不仅吸引来了众多的游客,也让山脚下的藏家儿女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能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日子越过越红火。 雪山儿女心灵手巧 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梅里雪山下的藏民创造出了一套适宜于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衣着、用具、房屋以及制作酥油茶、揉糌粑的工艺等,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这也正是德钦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德钦县城,记者遇到一群游客在藏族姑娘卓玛开的服装店里选购藏装,先来的顾客见到又有人来光顾,以为要和她们抢购,马上把店里不多的几件衣帽都抓在手里,全都买走了。卓玛说,她制作的既是藏装,又是民族工艺品,随着游客的增多,生意越来越好,去年从外地批发来的一大卡车布料快要用完,过几天又要去进料了。她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她的主顾除了有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贵阳、昆明等地的客人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外国游客,她做的藏装已经卖到国外去了。卓玛和她的同行们延续着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借助旅游热,把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赋予新的内涵,随着游人的脚步,远走他乡,摆进大雅之堂,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里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奔子栏村,记者走进藏民扎巴家,他家几代人都擅长制作藏式折桌、糌粑盒等,他自己的家里装饰得富丽堂皇,两院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的藏式房屋,雕梁画栋,充满藏家风味,而各色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主人家的生活在延续传统中又透着现代的气息。主人家介绍说,一家人都是靠加工木碗、折桌等当地藏族传统家居用品谋生的,近年来随着旅游升温,这些原本是藏民家中普通用品的物件成为了广受游客欢迎的手工艺品,所以他家的生意也是做都做不完,这座漂亮的大宅子就是靠这些以前觉得不起眼的小物件挣来的。 据介绍,奔子栏村从事民族工艺品加工的人家有80多户,年产值接近千万元。8年前,扎巴看到中外游客蜂拥进梅里雪山,便带领全家人重拾祖传的手艺,从别人手中把粗料收购过来,经过无数道整形、打磨、上彩,就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远道而来的客人通过销售门市,直接找到家中,一是欣赏,二是购买。如今,扎巴还带出了10多个徒弟,有些弟子的手艺超过了他,挣的钱比他多。如今,村民都认识到,游客看中的不但是他们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做出来的手工艺品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所以他们现在在制作手工艺品的时候都更加注重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表现和展示。扎巴说,想不到民族文化也是巨大的财富,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 藏族汉子洛桑扎西经营的德钦县民族用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开发生产旅游民族文化产品,是一个集设计、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富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营企业。洛桑说,他家祖祖辈辈传承着藏银制作工艺,现在已是第14代了。他的产品在造型上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并汲取了藏族青铜、响铜和中原青铜文化的宝贵艺术营养,博众家之长为己用。工艺上,他把藏族古老的雕塑技艺和现代先进技艺相结合,在充分体现各种金属配方和着色特点的前提下,辅以简洁精练的装饰图案,使产品达到艺术的完美统一。他的作品曾荣获“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被省人事厅、省文化厅、省乡镇企业局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还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而公司目前年营业额也达到了1000万元。 雪山儿女能歌善舞 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卖点,德钦地处藏汉文化交融地带,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3%,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灿烂芬芳的民族文化。居住在那里的藏族、傈僳族等民族同胞,祖祖辈辈传承着“人生如歌,笑对生活”的生存理念,不管怎么劳累,他们闲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高亢的歌声、欢快的舞步来驱除疲劳,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德钦素有“弦子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 一进入德钦县的南大门奔子栏镇,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镇文化站组织的演出队正在给游客们表演《藏家娶新娘》等充满民族风情的节目,他们的表演独具风情,精彩绝伦,游客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20多个节目看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 在镇文化站里记者看到,阅览室、排练室、摄像机、电脑、架子鼓、电子灯等一应俱全,灯光球场、水泥看台干干净净,图书馆藏书2600多册。文化站干事那列如数家珍介绍说:全镇业余剧团演员30人,这些年除了重点围绕旅游服务外,每年为群众演出不少于6场,10年来坚持义务送戏下乡,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的民族文化建设,许多农村的孩子借助这个平台,从大山里走向城市,在宾馆饭店里歌喉一亮,掌声四起,收入颇丰。奔子栏业余剧团1999年10月应邀赴日本访问演出,2001年1月出访马来西亚,还先后参加了世界旅游节、香格里拉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声名鹊起,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镇文化站由于工作实绩突出,不但被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列入“百县乡镇宣传文化工程”,更重要的是他们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内容,给游客带来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大餐。 雪山儿女生活幸福 藏民族特色浓郁的一排房屋错落有致地显露在晨曦中,与银色宝剑般晶莹透亮的梅里雪山遥相呼应。我们坐进卓玛开的饭店里取暖、喝酥油茶,此间还不断有顾客光顾。卓玛直爽地告诉记者说:“梅里雪山给我们带来财富,我一家人一年能挣八九万元呢!” 德钦县升平镇飞来寺村由于气候冷凉,缺水,藏民耕种的土地绝大多数是高挂在半山腰的偏坡地,过去多年全村近200口人一直摆脱不了贫困。而现在,原先低矮破旧的土掌房几乎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宽敞漂亮的藏式新房。村民都吉大叔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所有的村民都在发展旅游业,用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发家致富,每一户每年最少也有2万元的收入。 旅游文化开发使许多藏族农牧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岸边的明永村,有50多户人家,过去就连买点盐都要出几身汗翻山越岭才行,现在旅游公路通到了村里,全村组织起了150多匹马参与旅游服务,10多户人家开了饭馆、旅馆、民族文化商店等,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好了起来。 在澜沧江边的燕门乡茨中村,生长着2亩100多年前由法国引入的据说是世界绝版的“玫瑰蜜”葡萄品种,县里以此为母本,在澜沧江两岸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推广种植,已种下了5000多亩,现在逐步进入盛果期,一些农户种植面积超过了10亩,靠酿制法式原汁葡萄酒年收入可达上万元。 德钦县梅里雪山脚下的藏族群众告别了过去“自弹弦子自宽心”的封闭状态,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文化产业财富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并且一路飙升,甩几下长袖是钱,弯弯脚杆来钱,扯块布料是钱,削一团木头也赚钱,难怪当地藏民都说:梅里雪山文化成了世界品牌,给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记者:李毅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