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筠子-春分立秋冬至 秋 | 来 今日15时40分 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 立秋到来 ![]()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个节气有三候, 每五天为一候。 ![]() 一候凉风至, 第一个五天, 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 来自高纬度大陆的风温度较低, 给人们带来了凉意。 ![]() 二候白露生, 立秋节气的第二个五天, 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加长, 昼夜温差变大, 地表水蒸气低温凝结, 清晨的大地上出现白茫茫的露珠。 ![]() 三候寒蝉鸣, 在立秋节气的最后五天,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 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秋 | 乐 ![]()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 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 两三个月下来, 通常体重要减少一些。 所以秋风一起, 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 补充一下伏天的亏虚, 提高免疫力。 “贴秋膘”由此而来。 ![]() 北京、河北一带普通百姓家吃炖肉, 还有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 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 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会排起长队。 ![]() 啃秋 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 称“咬秋”或“啃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 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 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 乡土乡人, 则在瓜棚里,在树荫下, 三五成群,席地而坐, 抱着红瓤西瓜啃, 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酣畅淋漓的啃秋, 抒发的是丰收喜悦。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始于汉代。 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 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在一些地方, 至今仍流传“敬社神”、“煮社粥”。 ![]() 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 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 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台湾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 龙眼又称为“福圆”, 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 无锡人还会“立鳅”。 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 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 所以每到立秋, 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 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 秋 | 种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 收获季节要到啦。
立秋前后 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 晚稻移栽,中稻开花结实, 华北的大白菜、北方的冬小麦 要抓紧播种, 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秋 | 食 立秋后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 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 可多食: 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 ![]() 秋天干燥, 人体容易缺水。 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 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 可多食: 银耳、梨、芝麻、藕、 菠菜、豆浆、鸭蛋、蜂蜜
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 另一方面少吃辛辣烧烤之类易上火的食品。 秋 | 养 立秋, 并非宣告秋天已经到来。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 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 立秋时节, 空气湿度小, 皮肤易干燥。 因此, 应重视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祝愿大家, 每天都有好心情! ![]()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