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华
锁,据说是鲁班发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锁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也许是宇宙万物相生相克之故吧,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锁具如何革新,终归还是有人“破锁”过关斩将地将别人的劳动成果窃为己有。于是人类又发明了另一种精神上的锁具——法律和道德。
这让我想起印度的一种捕猴方法:猎人们将特制的小盒子固定在树上,里面放着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口,刚好容得下猴子伸进前爪。可一旦猴子攥紧坚果,爪子就卡在盒子里拔不出来。贪婪的猴子舍不得松开到手的食物,最终只能束手就擒。然而,并非所有猴子都会落入这样的陷阱。有些猴子看到狭小的洞口,意识到危险,便克制住贪念,转身去别处觅食。它们的理智,恰似人类心中那把无形的锁——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让人在诱惑面前懂得权衡取舍。
人想必是比猴子聪明一些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贪欲比猴子强,所以也就比猴子更无理智了。
从进入私有制到现在,限制人的私欲膨胀的法律法规比山还高,但以身试法者仍层出不穷。纵览古今中外的法律法规,即使是最完善的都总是滞后于犯罪行为的。
“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这是古人的战略思想。在今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除了给自己的心灵上锁以外,其他一切防线都是苍白无力的。“慎独”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精神瑰宝,它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纷扰,内心都应保持清醒与坚守。与其抱怨环境的束缚,不如回归本心,在独处中锤炼品格,在喧嚣中守住底线——这才是对先人智慧最深的致敬。所以,“慎独”之道,在于以心为锁,以德为城。唯有克己修身,方能铸就人生的钢铁长城;唯有自律自省,才是事业与幸福的根基;唯有众心向善,方能为家国天下注入不竭的力量。此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亦是我辈当传承的千年智慧。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