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春种秋收感悟劳动之美

近日,州藏文中学学生在藏韵新苗劳动教育基地参加马铃薯种植劳动实践。

黄晓丽

近日,记者走进州藏文中学藏韵新苗劳动教育基地,春日的阳光洒在翻新的土地上,泥土特有的芬芳扑面而来,只见学生们卷起裤管、挥舞锄头,在州农科院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参加马铃薯种植劳动实践,体验“春种一粒粟”的艰辛,感悟劳动之美。

占地30亩的劳动教育基地划分了油菜、马铃薯、青稞、中药材等种植区块,周边4个暖棚里的土地则分配给各个班级,由同学们自主规划种植草莓、薄荷、萝卜、番茄等作物。身着校服的少年们三五成群散布田间,有的握着锄头挖沟培土,额角沁出细密汗珠;有的提着小桶精准施放种子和有机肥,干净的校服蹭上泥土也浑然不觉。“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协作、互相帮助,遇到困难就一起讨论解决,看到原本空旷的土地种上了一垄垄洋芋,我才知道农民的艰辛,以后我将会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高116班学生鲁汝取主说。“一开始,我连锄头都拿不稳,但后来慢慢掌握了技巧。在实践过程中,我亲身体验到了农耕带来的乐趣与艰辛,学习到了农业知识,收获满满,我已经开始期待秋天的到来了!”高115班学生鲁茸吹追说。

该校校长李沐东一直在基地旁关注着忙碌的师生。“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作,更是培养同学们健全人格、锻炼能力、坚韧意志的重要途径。”李沐东介绍,藏韵新苗基地作为州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劳动教育基地,如何充分利用好这片宝贵的基地,将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是学校的重要职责。着眼未来,该校将推动劳动教育基地进一步向课程化、协同化、民俗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在课程化上,将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全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起“两名专职教师+年级、班级协同管理”的模式。在协同化上,采用校家社协同运作机制,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分享劳动经验、智慧,同时,加强与专业机构、社会团体的合作,引进技术与智力资源。在民俗化上,着重种植高原特有的作物和中药材,让学生深入了解藏文化与农业、医学的内在联系。在科技化上,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设备,普及现代农业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我希望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李沐东说。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2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592.html 1 春种秋收感悟劳动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