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 和泰君
近日,在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红旗村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间,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药香,这股香气正悄然改变着这片高寒山区的命运。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依托中药材种植,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迪庆高原上一颗耀眼的药材种植明星村。
红旗村过去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传统种植业收益低微,村民观念相对保守。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深入调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红旗村气候冷凉、土壤肥沃的特点,将目光锁定在了木香、附子、当归等耐寒中药材上。他们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种植技术指导,成功破解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为红旗村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指导下,2024年,红旗村傈僳地村民小组48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每户种植不低于10亩,全组药材收入达300万元左右,户均年增收超万元。”红旗村委会副主任赵志生介绍。
红旗村洞举村民小组村民和玉光家也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他家种植的11亩木香收入3万余元。今年,他不仅继续种植木香,还扩种了2亩附子,并利用积蓄建了一个中药材烤房,进一步提高了药材价格。从2017年大面积试种中药材至今,红旗村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品种涵盖木香、附子、当归、重楼等。2024年,和玉光家通过种植药材和做小生意收入超10万元,全村依托药材产业,户均年增收达1万元左右。
红旗村在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过程中,注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一方面,村民们传承祖辈积累的种植经验,确保药材的品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现代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红旗村的中药材不仅在当地市场受到欢迎,还逐渐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如今,红旗村的药香不仅飘满了山间,还飘向了远方,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红旗村的蜕变,是迪庆高寒山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护好生态的一个缩影。从一株木香到满山药田,这片土地正以药香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正如村民所言:“过去种洋芋填不饱肚子,如今种药材鼓起了腰包,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未来,红旗村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让更多的村民在中药材种植产业中受益,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