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游都江堰

顾雪莹

到了成都,就不能不去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成都下属县级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于波涛汹涌的岷江之上。我们一行人由成都市区出发,坐城际高铁半个小时就到了离堆公园站,下站后又打车上山,绕过一段崎岖的山路,不出20分钟就到了景区秦堰楼出入口。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且至今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秦昭王后期,由蜀郡守李冰负责修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势,将常年造成洪水泛滥的岷江分流,实现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秦堰楼依山而立,在这里可以眺望到都江堰的全景,只见远山含黛,树木葱郁,碧波浩渺。沿着观景台的楼梯一路向下走,不一会就到了二王庙,这是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筑的庙宇,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二王庙殿下是一道宽阔的青石长阶,刚下过雨,石阶有点潮湿,我小心地挪动脚步向下走,好不容易走到平地后,又沿着山路一路下坡,来到江边,只见一条长长的索桥,吊挂在澎湃湍急的江水之上,这便是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桥上晃晃悠悠地站满了过桥的人,岷江自脚下的缝隙间奔流而过,碧浪翻滚,似万马奔腾,声势浩荡,蔚为壮观。清代诗人黄俞有诗道:“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将其比作天际之水,足见此洪涛气势之壮美。站在索桥之上俯瞰江面,仿佛跨越千年的时光,与激越律动的岷江水作了一次情感的交流。

过了安澜桥,继续往前走一公里,堤岸边上围满了人群。原来是到了著名的“鱼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将汹涌的江水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一路向西奔腾,用于排洪,内江则向东流淌,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往下看可以看到,鱼嘴凸出的“尖嘴”采用竹笼装卵石的特殊结构垒砌而成。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竹笼的束缚力,既确保了卵石能够稳固地下沉定位,又有效防止了卵石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据说是李冰在看到小女孩洗衣服时用石子固定背篓受到的启发。这样分流,既让成都平原成为了超级粮仓,又解决了岷江悬河易决口的问题。

沿着内江往南走,走到最南就可以看到“宝瓶口”“飞沙堰”和“离堆”。内江水流至宝瓶口时,河道突然变窄,加上离堆对水流的阻拦,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漩涡,水中的沙石被甩至飞沙堰,飞沙堰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抛入外江,以确保内江通畅。我站在这里,打量这条千年古渠,感叹这精妙绝伦的设计,赞叹古人无穷的智慧。闭上眼,仿佛随着奔流的江水穿过时光的罅隙,回到了两千年前,看见李冰父子耗尽毕生心力、一步步开凿修建这道水利工程,使得时至今日,这条江水依然激荡着悠远的灵气。

“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我们在欣赏这沉碧清透的滚滚江水、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更要不忘建堰之人为之付出的艰苦努力,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毅力和为民之心,才能让后世永享这绵延的福泽!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483.html 1 游都江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