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陕州十碗席

刘忠民

深秋时节,在河南朋友老许的陪伴下,我来到三门峡市旅游,在陕州地坑院,吃到了地道的十碗席,独特的风味,厚重的饮食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陕州的几处地坑院游览累了,我便坐在阔大院落中的一株百年古树下歇息,虽然歇着腿脚,但肠胃却不自觉地活跃起来,因为我的面前,是一排大灶,像一墩厚重的土墙,顶着8口耳锅,它们热气腾腾,把秋天的凉气变幻成了春风,暖意融融,阵阵肉香从锅中飘出,调动着我的味蕾,搅动着我的胃肠,让我欲罢不能。

见我死盯不放,老许告诉我说:“那里面是十碗席菜肴。”接着就介绍起来,“陕州十碗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宴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十碗席的菜品以猪肉、豆腐、萝卜、粉条、豆芽、海带等为主要原料,经炸、炒、蒸、炖等工序制作而成,配以手工酵子馍、酸辣汤,七热三凉,荤素搭配,浓香可口,经济实惠,深受人们的喜爱。传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北京,路过陕州时,当地官员以十碗席敬献,太后和光绪初次品尝地道的十碗席后,心情大悦,并亲口夸赞:‘十碗水席,十全十美。’”

简单食材不但能做出丰盛的十碗席,同时也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红扣碗、白扣碗,一甜一咸,代表一个家庭中的老父老母;小酥肉、乱杂肉,代表长子、次子;白豆腐、红萝卜代表长女、次女;金丝(粉条)、银勾(豆芽)、山珍(金针)、海味(海带)代表孙辈。隐喻三世同堂,十全十美。

到了开饭的时间,十碗席排满了桌子。推推让让间我被老许和众人按在了首席上。

吃十碗席是大有讲究的,餐桌需用八仙桌,代表诸位宾客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椅凳摆放长幼有序,八仙桌主位为两把椅子,左右为长凳,主位对面为三条腿的圆凳。就餐时,菜没上全不可动筷,上完菜后,由主宾引菜,就是主宾先逐个菜领着大家吃一遍,每道菜都要按照身份顺序一一进行,所有菜尝完后大家才可以自由吃,主宾没有离席,其余人都不能离席,若要离席要向主宾请示,如同向领导请假。为何要八个人吃十个菜呢?一是为了保证大家都能饱餐,另外还有时时顿顿有余粮的寓意,十个菜中的“余两(菜)”象征“余粮”。

十碗席的起源与豫西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豫西山区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菜,并喜欢香辣咸酸,荤素搭配,以抵御干燥寒冷。十碗席的十道菜营养丰富,有热有凉,有肥有瘦;配菜根据季节的不同有萝卜、白豆腐、油炸豆腐等;形状上有长条、方块、菱形等;色彩上绿、红、黄、白,交相辉映。汤菜兼有,香而不干,甜而不腻,补而不燥,爽而不硬,可谓老少皆宜。

吃着风味独特的十碗席,感受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身心如地坑院的天空,阳光、温暖、深邃……

在陕州,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都以用“十碗席”待客为荣。这一习俗在陕州已传承了百余年,不仅承载着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更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寓意和人文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481.html 1 陕州十碗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