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和桂全:让东巴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游客在纳古工坊非遗体验中心体验东巴文化。 (受访者供图)

和丽瑶 余红春 和志荣

清晨的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恩土湾村民小组,朱红漆大门的门楣上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对联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院落里54岁的东巴鼓制作技艺传承人和桂全正俯身在工作台前,骨刀在牛皮上划出流畅的弧线。

在这里,时间仿佛被赋予了不同的刻度——他花三天时间,从砍竹子开始制作一支尖头竹笔;用十多天时间,从选皮、绷鼓到绘制纹样精心制作一个东巴鼓;花两三个月,潜心完成一幅东巴画,用矿物颜料一笔一画细致填色,让《神路图》中的神灵跃然纸上。和桂全让这座纳西族民居成为活态文化体验空间,来访者不仅能见证传统技艺的传承,更能亲手参与其中。

火塘边的技艺传承

1970年,和桂全出生于一个东巴世家,是家族里东巴鼓制作的第4代传承人。从小深受古老深厚的东巴文化的熏陶,痴迷于东巴文化的歌舞、吟唱等文化和各种宗教仪式。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在没有电的情况下,他就坐在火塘边,点燃松明子,认真学习东巴文化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10多岁时他就学会了东巴文字、丧葬祭祀、音乐、绘画、卜算等技艺,28岁就成为白地村一带小有名气的东巴师。

传统手工制鼓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桂全家的传统手工制鼓技艺可谓祖传的一门看家绝活。和桂全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制鼓工艺。“黄牛皮要泡水一周以上,柔软后脱毛,除去油脂,之后就可以剪皮制作鼓圈和鼓棒了……”完整制作一个东巴鼓要经历十几道工序,周期长,所需工具多,是一项既考验技术又考验耐心的手工技艺,而这样一项技艺,和桂全坚持了30余年。如今,春晚舞台上、云南省歌舞团、容中尔甲演艺中心等舞蹈演员手中的道具鼓就来自这个东巴文化传承人之手,他制作的皮鼓不仅在本地受到青睐,而且还销往丽江、西藏、广州等地。

为了能够系统掌握那些承载东巴文化的艺术瑰宝,从1995年至2011年间,他先后拜师,学习纳西东巴造纸工艺、扎根技术、木(纸)牌画制作、唐卡制作等。“那时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太热爱这些东西了。”和桂全回忆起那段时光,眼中满是坚定。如今他不仅掌握书画、仪轨、捏塑、雕刻,还能主持十余个东巴仪式、算六十甲子和卜卦、制作各种东巴法器,成为当地较有威望与影响的东巴经师和民间工艺师。

在坚守中寻找新生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受到了现代新技术的冲击,很多手工技艺濒临灭绝,但和桂全深知东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能让它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不能丢啊!”这是和桂全最常说的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东巴文化,和桂全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学习制作东巴纸、书写东巴字、绘制东巴画,甚至学跳古老的东巴舞,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他将东巴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在春节、端午节、东巴文化旅游节等节日,在虎跳峡、白水台等景区,和桂全积极宣传东巴文化,通过现场展示东巴纸制作、东巴鼓制作、东巴象形文字书写、印经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制作赠送东巴画鼠标垫和明信片、东巴文字书签等相关文创产品,让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摩,还能亲身参与体验,深入感受这项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和桂全积极创作东巴纸文创产品,他制作的东巴纸书签、东巴纸扇、纸灯、十二生肖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还利用新媒体方式,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记录发布自己的手工艺作品,收获了各个年龄段的粉丝,为东巴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融入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

“我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东巴文化,才能真正地把它传承下去。”当谈及创办纳古工坊非遗体验中心的初衷时,和桂全目光灼灼。2019年,和桂全创办纳古工坊非遗体验中心,会聚了东巴造纸、纳西纺麻、东巴鼓制作等千年技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亲手制作精美的非遗产品,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如今,纳古工坊非遗体验中心正以鲜活的姿态诠释着东巴文化的生命力,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工坊内每日可见游客躬身揉捣荛花皮、提笔勾勒东巴文,古老的技艺在手掌中苏醒。

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让东巴文化焕发新生,更激活了乡村经济。在旅游景区和东巴文化双重加持下,周边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和民宿,花椒、蜂蜜等土特产成了热销品。和桂全也乘此机会,在村里广收学徒,发挥传帮带作用,手把手教社员手工制鼓技艺,很多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家跟随他制作东巴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增收。

和桂全那双布满老茧却能在东巴纸上挥洒自如的手,那带着孩子们跳热巴舞时依然轻盈的步伐,都在诉说着一个传承者最朴素的心愿。在他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在守护东巴文化的灵魂。从年轻时拜师学艺的艰辛,到如今工坊里日复一日的坚守,他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传承”的真谛——不是将文化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活在人们的指尖、舞步和日常生活中。正如白水台千年不息的泉水,东巴文化也将在这样的传承中,从他的手心,传递到孩子们的手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475.html 1 和桂全:让东巴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