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探寻保护与发展的答卷 让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李映昀

从丽江到上海跟岗学习,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丽江如诗,沉淀着千年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灵秀;上海似画,绽放出现代都市的活力与蓬勃。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丽江古城,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他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这为文旅融合锚定了发展方向。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探索前行,奋力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深学细悟,汲取人民城市建设的智慧。党的领导是建设人民城市的根本保证,上海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以“绣花功夫”绣出了治理体系的可复制经验。杨浦滨江45公里生态岸线贯通工程使“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效解决“老小旧远”的民生痛点;“老杨树宣讲汇”牢记嘱托,为人民城市建设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强调要继续讲好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故事;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收集民意建议,仅《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修改就采纳群众意见17条,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而这些成功经验,也为丽江推进文旅融合带来珍贵启示,为其构建“人民参与、人民决策、人民共享”的文旅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文化铸魂,激活文旅融合发展动能。丽江与上海,虽地域风貌不同,但在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的探索上,均踏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以“文化院落+非遗体验”的模式,将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等非遗瑰宝巧妙融入日常旅游场景。30余个文化院落成为游客深度体验的窗口,通过打造“和美大研”“三朵节”等民族特色节庆品牌,培育300余家传统手工艺企业,带动超2万人就业,构建起“文化+旅游+社区”的发展范式。上海石库门里弄承载着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秉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不仅保留石库门的清水砖墙、雕花门楣等外观风貌,更在内部空间植入国际化的餐饮、时尚零售和艺术展览,让传统弄堂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城市记忆的活态样本。

守正创新,探索遗产保护发展新路径。上海与丽江两地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可以相得益彰,以守正创新为笔,描绘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共进的崭新画卷。以智慧绘就遗产保护新篇。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细腻的“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独树一帜。朱家角古镇构建数字化“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全覆盖。通过推出线上游览、文化科普等数字化体验项目拓展文化传播维度,同时依托文创街区集聚创意人才,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深度融合。以开放之姿汲取经验传承瑰宝。丽江应积极学习上海先进理念,为自身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精细化管理,建立起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城建筑进行三维建模,实时掌握建筑的健康状况。通过“微更新”将闲置民居改造为文化驿站、非遗工坊,保留古城“小桥流水”的肌理,植入现代生活功能。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纳西古乐”等文旅IP,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的建设经验,丽江构建“智慧古城”平台,整合游客流量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建立文旅产业风险预警机制,动态评估生态承载力,确保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丽江与上海的探索,正是对这一嘱托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须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将保护与发展深度结合,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让城市发展更具人文温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沪滇协作上海跟岗学习干部,中共永胜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载《云南日报》2025年4月9日第7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431.html 1 探寻保护与发展的答卷 让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