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清明的双重色彩

清明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有双重色彩,可以说一半哀婉一半诗意,一半忧伤一半明媚。

一方面,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逝去亲人的墓地祭拜,微雨笼烟,云水息声,氛围庄严肃穆,使得清明节多了几分哀婉和忧伤。另一方面,清明正是春色醉人时。“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阳光温煦,微风不燥,草木繁茂,百花盛开,风景秀美得仿佛一幅画,这是清明诗意明媚的一面。

清明有着鲜明的双重色彩,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似的。双重的性格让我们更添了几分魅力。清明也是如此,因为有双重色彩更显出多角度之美。

杜牧的一首《清明》,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清明的双重色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雨落,烟水迷蒙,整个世界笼罩在湿漉漉的氛围中。路上祭祖的人个个面容哀戚,泪水涟涟,几欲断魂。在这种忧伤的情绪中,诗人忽然笔调一转,向人问路,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是这画面中明媚的一角,使得诗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境界。

杏花村遥遥可望,可以想象清明时节的杏花有多美。杏花开得蓬勃灿烂,千朵万朵织成一幅幅锦缎,在微风中飘荡着,在清明微雨中更添一份诗意,简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刚才的悲戚氛围一扫而光,清明呈现出另一种氛围。两相对比,相映相称,使得清明有了丰富的意蕴,有了多侧面的美感,有了多层次的意境。

清明节是个古老的节日,我们把其中的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清明节既美丽又生动,既深情又亲切。我们对这个有着双重色彩的节日格外看重,让清明这个节日焕发出独属于她的魅力。“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每到清明,连我们的脚步都会变得缓慢而多情,变得轻盈和诗意。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墓地祭祖。路上,父亲总要讲起先人在世时的故事。父亲的语调悠长而饱含感情,讲起祖父一生起伏的经历,父亲总是泪眼朦胧的样子。到了墓地,我们把供品摆放好。父亲要对着祖父和祖母的墓讲一讲儿孙们如今的生活,谁有了什么成绩,谁的日子越过越好,他都要“汇报”一番。家人被父亲感染,全都静静伫立,用心聆听。扫墓仪式结束,父亲突然提高音量说:“好了,你们的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孩子们个个有出息。如今他们的心愿实现了,他们一定会笑着看着咱们呢!”父亲的话,让我们的心情又开朗起来。我看到,墓地周围,桃花开得正灿烂。那些灿烂的桃花,不正是祖父和祖母含笑的眼睛吗?一家人收拾好心情,怀着对先祖的思念离开。

,其实也蕴含着生活与人生的奥秘。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半泪水一半欢笑吗?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半痛苦一半幸福吗?

清明的双重色彩

王国梁/文 李昊天/图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0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296.html 1 清明的双重色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