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里只玛
迪庆州,这片被誉为“香格里拉”的秘境,正以壮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全球目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让游客从“匆匆过客”转变为“深度体验者”,实现“快进慢出”的旅游模式,成为迪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从交通提速到文化留人,迪庆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答案。
“快进”是打通游客抵达迪庆的第一道门槛。近年来,迪庆通过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大幅缩短了与客源地的距离。香格里拉机场已开通直飞北京、上海、成都等主要城市的航线,成为滇西北航空重要枢纽;铁路方面,随着丽香铁路开通,游客可经丽江、昆明进入迪庆;公路方面,高速、国道、省道像一条条毛细血管,联通乡村与景区,目前迪庆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的复合交通网络。
而“慢出”的核心在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这是一项包含文旅融合、生态保护、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迪庆以文化为抓手,依托藏、傈僳、纳西等多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了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场景。
非遗生活化。白水台纳西族东巴文化节上,游客可参与东巴纸制作、象形文字书写,让千年技艺触手可及;尼西乡汤堆村将黑陶制作与藏家生活体验深度融合,游客在三天两夜的驻留中,既能学习非遗技艺,又可参与酥油茶制作、青稞收割等农事活动。这种“非遗+生活”的模式,让文化体验摆脱表演化窠臼,真正实现主客共享。
节庆赋能。藏历新年的歌舞升腾、阔时节的篝火狂欢、火把节的热力四射,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独克宗古城通过常态化民族歌舞互动、旅拍换装体验,实现“淡季不淡”,成为“慢出”标杆。
全域联动。迪庆打破景区孤岛,连接香格里拉至德钦、维西的旅游环线,串联松赞林寺、梅里雪山、塔城傈僳文化村等景点,形成“自然+人文”的全域体验网络。
另一方面,迪庆注重把“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普达措景区推出的“雾凇晨雾走廊”项目、纳帕海湿地冬季观鸟项目、七星滑雪场投入运营、石卡雪山戏雪乐园正式开放……冬季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迪庆旅游真正实现了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迪庆将按照共建“三条旅游带”、构建“三全”旅游格局、推进“三新一优”的“3331”工作思路,以“快进慢出”为钥,解锁迪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持续擦亮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
“玩”在迪庆
此里只玛
在滇西北高原的褶皱里,迪庆如同一块镶嵌在雪山与江河之间的翡翠,以“三江并流”的磅礴气势、“香格里拉”的神秘意境,成为云南文旅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旅居云南”成为新时代的热词,迪庆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民族团结升华为发展动力,在守护与发展中书写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迪庆实践。
民族团结:深度体验文化魅力
迪庆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聚居着26个民族。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这里的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血脉亲情:一个家庭可能包含藏、傈僳、纳西、汉等多个民族;城乡广场上的民族健身舞跳出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韵律;普通话与藏语、傈僳语的对话,成为文明交融的最美音符……融合发展的多元民族文化成为旅居迪庆深度体验文化魅力之选。
在民族节庆中感受“各美其美”的文化魅力。每年五月,草原上的赛马节盛大开幕,骏马嘶鸣,骑手们如疾风般驰骋,身姿矫健,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游客旅居于此,既能目睹骑手们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又能参与到赛后热闹的庆祝活动中,与当地民众一同载歌载舞,共庆佳节。佛山乡江坡村的桃源论箭节别具一格,届时,射箭能手齐聚,在传统的竞技中展现精湛技艺。旅居者置身其中,一边感受古老竞技的魅力,一边领略江坡村独特的人文风情。尼西桃花节,当地又称尼西情舞节,节日期间正值桃花盛开,桃花灼灼,漫山遍野,青年男女以舞传情,在悠扬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为游客们呈现一场浪漫的视觉盛宴,让旅居者仿佛踏入了诗意的梦境。金江镇龙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民众身着盛装,围绕龙潭祈福祭祀,传承古老传统。旅居者参与其中,能深切体会到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德钦苏古尼松节,是藏族同胞的盛大节日,歌舞表演精彩纷呈,展示着藏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梅里雪山弦子节上,弦音袅袅,舞者翩翩,展现藏族同胞的热情奔放。阔时节是傈僳族的新年,人们用歌舞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历新年,迪庆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火把节期间,熊熊火把照亮夜空,人们围着篝火欢歌热舞,点燃旅居者内心的热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庆期间旅居迪庆,深度体验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迪庆正以多彩节庆为名片,绘就旅居旅游的崭新画卷,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这片神奇土地的独特韵味。
文化是旅居者沉浸式体验的精神滋养。近年来,为了实现文旅融合,除了大力打造节庆活动,迪庆还深挖体验游空间,大力打造以“非遗+体验”为特色的旅游路线。到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画一幅唐卡,感受笔尖流淌着的千年文明;到月光广场上跳一曲傈僳族的阿尺木刮,体会傈僳族的豪迈奔放;一起赴一场篝火之约,手拉手欢呼起舞;还可以到非遗工坊学习东巴造纸,在藏式民宿体验糌粑制作……近年来,迪庆在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后,建成了20余个非遗体验基地,涵盖黑陶、造纸、藏香等技艺,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迪庆文化,亲近迪庆文化的好去处。
绿水青山:沉浸式体验的自然魅力
迪庆州森林覆盖率达77.66%,是地球上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
当“旅居云南”从概念走向现实,迪庆以独特的资源禀赋成为理想之选,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中,迪庆也探索出“生态+文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雨崩村的徒步经济让村民吃上“生态饭”,虎香公路的23个观景台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体验,而“生态露营”等理念的推行,更让游客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数据显示,2023年迪庆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7%,超三分之一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富民强州的金山银山。
自驾:用车轮丈量的诗意远方。虎香公路这条170公里的“云端天路”,串联起虎跳峡的险峻、哈巴雪山的雄奇、白水台的灵秀与独克宗古城的神秘。23个观景台如珍珠般散落,望天瀑的轰鸣、九仙峰的云海、哈巴观景台的星空,构成了流动的视觉盛宴。从海拔1830米的金沙江峡谷到3717米的雪山垭口,四季更迭的景观变化,让每一次驻车都成为与自然对话的契机。G214则以“横断山脉景观大道”的姿态,将雪山、峡谷、草原与藏地文化融为一体。G214迪庆段从海拔1800米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到3500米的高寒草甸,立体气候造就了“十里不同天”的奇景。夏季,小中甸花海景美人欢;秋季,层林尽染的山峦与雪山相映成趣;冬季,白马雪山路段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自驾者可沿此路探访梅里雪山脚下的雾浓顶观景台,邂逅“日照金山”的震撼;亦可绕行德贡公路(S318),穿越原始森林与瀑布群,体验“一日跨三江”的地理奇观。
徒步:用脚步感知大地的心跳。迪庆的茶马古道遗迹与现代徒步线路完美融合,虎跳峡徒步、雨崩村神瀑线、尼汝秘境等线路,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徒步胜地。在普达措景区,社区反哺机制让村民参与旅游管理,徒步经济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在梅里雪山脚下,“徒步+研学”模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而每年春夏之交,高山杜鹃在林间肆意绽放,粉色、紫色的花海与雪山相映成趣,为徒步增添浪漫色彩。
康养:温泉与藏医药的疗愈之旅。迪庆的地热资源与藏医药文化交相辉映,为旅居者提供身心疗愈的独特体验。迪庆州境内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温泉资源,其中天生桥温泉以天然石灰岩桥与地热奇观闻名。而迪庆州藏医院作为云南唯一的藏医药研究与诊疗机构,拥有73种藏医特色疗法,其生产的116种藏药制剂纳入医保目录,结合“药浴”“霍尔美”等传统疗法,为当地百姓与游客提供沉浸式康养服务。
近年来,迪庆也在建设康养目的地这一目标上发力,多个森林康养基地陆续建成,将“深呼吸”与“慢生活”融入旅居日常。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入选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结达木景区森林康养基地和高山植物园森林康养基地入选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023年10月12日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葛森国际康养基地正式启动运营,迪庆康养产业地图进一步扩大。
展望未来,随着“旅居云南”战略的深入推进,结合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特有的多元民族文化,迪庆州着力完善旅居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打造“四季游迪庆”品牌,让游客实现春看高山峡谷满眼绿色、夏看漫山遍野鲜花盛开、秋看层林尽染五颜六色、冬看日照金山嬉雪观鸟,将这片神奇的土地打造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心灵栖息地。
旅居云南——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