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巾帼逐梦绽芳华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全省广大妇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推进云南经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决定,授予98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48个单位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其中,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第一完全小学教师金馨、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人大主席拉争、迪庆州维西县倮贡雪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梅获评云南省三八红旗手。让我们一起走近“她”、认识“她”、成为“她”!

金馨老师正在上数学课。 (姚婕 摄)

拉争看望慰问留守老人。 (余红春 摄)

李玉梅的食用菌喜获丰收。 (泽仁拉姆 摄)

金馨:雪龙山下绽放的教育之花

姚婕

在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第一完全小学,金馨老师正带着孩子们用音乐节拍破解数学密码,数列规律像跳动的音符般跃然眼前。18年来,她扎根雪龙山脚下,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领头羊”,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路,用“魔法教学”点燃了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初心如磐,扎根山区的“教育先锋”

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金馨老师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山区教育的“拓荒者”。从教18年,她先后在两所乡镇学校任教,始终以“领头羊”的姿态,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她曾两次荣获“班级管理先锋模范岗”和“教学能手模范岗”称号,并在担任教务处副主任的9年间,推动学校教学管理连年位居全县前列。

金老师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孩子们心灵的港湾。金馨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追求教学高效,又关注人格培育。家长们纷纷表示:“只要金老师带过的班级,我们都希望她能一直教到孩子小学毕业!”她用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了学生和家长心中的“超级英雄”。

创新教学,让数学变得“有滋有味”

在金老师的课堂上,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魔法世界”。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只要用心雕琢,就能绽放光彩。她独创的情境化教学、实验教学、游戏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数学。

喜欢绘画的学生通过绘制图形学习几何,热爱音乐的孩子通过节奏和拍子理解数列和规律。金老师的课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还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她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孩子们尝到了“数学的味道”,更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2014年,金老师被维西县教育局聘任为“县级学科带头人”,并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以爱育人,班级管理的“心灵导师”

在班级管理中,金老师不仅是严师,更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她坚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烈日下,当金老师第一个跳进堵塞的阴沟,掏出腐臭的垃圾时,孩子们明白了责任的真谛。“老师都不怕脏,我们怕什么?”学生们说。这种“身教”哲学让班级悄然蜕变。教室永远亮堂如新,课桌椅自动列队般整齐,学生们主动捡垃圾、关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深夜批改作业时,手机里孩子咿呀学语的视频是她最好的提神剂,与家长谈心,和学生交心,诠释了班主任这个角色的真谛。18年时光染白了她的鬓角,从青涩教师到县级学科带头人,金馨的教案本里藏着山区教育的进化史,更是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雪龙山巅,金馨又带着新研制的数学桌游走进教室。这位雪龙山下绽放的“教育玫瑰”,仍在用18年如一日的热爱,把看似冰冷的数学公式,熬煮成滋养山区幼苗的暖汤。正如她写在备课本扉页的那句话:“教育不是雕刻星辰,而是唤醒每块璞玉内在的光芒。”

李玉梅:食用菌撑起“致富伞”

泽仁拉姆

家住维西县叶枝镇倮那村白马洛大村的李玉梅,因家庭贫困,1996年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贴补家用。从一个小卖店起步到如今成为迪庆州食用菌行业的佼佼者。她用汗水和坚持换来了成功。

攻坚克难创佳绩

2013年,李玉梅发现迪庆有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是松茸、块菌等珍稀食用菌的原产地。2013年她开始进行食用菌种植考察,2014年9月成立了维西倮贡雪山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成立了维西祥润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创业之初,李玉梅远赴沈阳、河南等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2015年公司实现盈利。2016年,李玉梅带领团队陆续开展维西野生食用菌选育驯化、高海拔地区夏季大球盖菇错季栽培技术研究、维西野生香菇选育驯化、林下仿野生香菇种植实验和栽培、黑木耳仿野生林下栽培试验等工作并进行了平菇引种及栽培技术改良研究,使公司平菇生物转化率提高到200%,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撰写了1篇研究成果论文并发表在国家核心科技期刊《中国食用菌》获专利10项,绿色食品证书4个。2024年公司启动了迪庆野生黑木耳选育驯化、西藏白肉灵芝林下栽培技术研究,计划用1至3年的时间,选育出1个具备商业化生产价值的迪庆野生黑木耳品种1个,引进适宜于迪庆气候环境条件的西藏白肉灵芝品种1个,编制黑木耳、西藏白肉灵芝林下种植技术规范。

目前,李玉梅的倮贡雪山公司已成为滇西地区技术含量最高、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目前占地55亩,其中:兰永村基地占地25亩,有一条现代化食用菌生产线,日鲜菇产能9吨;三家村基地占地30亩,正在建设日产能3万个菌包的菌包工厂。

人才引领促发展

面对迪庆州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困境,李玉梅招聘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公司总工程师为迪庆州首批“雪域名家”人才培养计划人选、迪庆州食用菌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高级工程师,其余8人为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聘请了国家食用菌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科院赵永昌先生为技术总顾问,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邰丽梅女士为副总顾问,国际知名食用菌专家安广杰先生、国内知名黑木耳专家杨春雨先生、辽宁省辽阳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王庆阳先生为顾问的专家团队,通过边生产边研发、边研发边学习的方式,利用专家团队培养迪庆本土技术员,促进地方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2023年,公司设立了云南省创新人才、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邰丽梅研究员基层科研工作站,计划用3年的时间,选育出具备商业价值的迪庆野生香菇品种1个,并研发出该品种的林下种植技术。

产业撑起“富民伞”

2023年,李玉梅的公司销售收入1098万元,实现利税95万元,科技研发投入105万元,成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商。公司2023年支付农民工工资385万元,带动贡山县两个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玉龙县黎明乡6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县内家庭农场1个。2024年带动县内农户323户发展林下黑木耳产业,种植面积6600亩,新增产值1300万元,将成为迪庆人工食用菌产业建设的星星之火。

拉争:坚守基层十八载 情系群众暖民心

余红春

她扎根基层18年,用脚步丈量山乡,用真情服务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她就是佛山乡党委委员、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兼任工会主席和妇联主席拉争。

扎根基层为人民

2005年,21岁的拉争到佛山乡政府,成为一名民政干事。这一干,就是7年。民政工作直面群众疾苦,涉及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帮扶等方方面面。拉争常说:“民政无小事,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当时的佛山乡交通闭塞,全乡37个村民小组中,近半数未通公路。拉争的日常工作,就是背着文件袋,徒步翻山越岭,走访低保户、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及实地查看灾情,据德钦县民政局统计,仅2006年至2012年,她累计走访群众超过2000户次,为400余户困难家庭落实了低保政策、临时救助和救灾资金,协助申请临时救助金超百万元。

在乡便民服务中心,拉争的窗口总是人最多的。她主动为不识字的老人填写表格,为咨询政策的群众耐心解答,甚至调解家庭矛盾。一位曾因冲动要离婚的村民回忆:“拉争姐拉着我们聊了整整一下午,最后我俩哭着抱在一起,决定好好过日子。”这样的故事,在佛山乡传为佳话。

情系特殊群体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启动。佛山乡地处高原,部分村组需跨越吊桥、溜索才能抵达。拉争带着调查表,走遍全乡每一个角落,详细记录168名残疾人的致残原因、生活需求等数据。这份扎实的调查报告,成为云南省制定残疾人帮扶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6年,拉争兼任乡妇联主席。在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迪庆各界妇女热议六中全会,拉争发表感言并表态:“我作为一名基层妇女工作者,将认真学习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踏实尽责,努力做到贴近妇女群众、服务好妇女群众。”正如表态所言,她将妇女儿童工作融入日常,推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教育等难题。据统计,截至2022年,佛山乡建成“妇女之家”6个,组织技能培训42场,带动300余名妇女实现就近就业。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连续五年保持100%,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覆盖率达90%。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拉争开始分管基层党建工作。她深知,基层党组织是凝聚群众的核心。为此,她创新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将全乡500多名农村党员纳入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岗位,并建立党员积分管理体系,引导党员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自2020年起,在乡人大主席任上,她推动人大代表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建立“联系选民闭环网格”,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着力推动解决道路修缮、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2021年,佛山乡人大工作被评为迪庆州示范案例。

战“疫”一线显担当

2022年8月,西藏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通过国道214线 由西藏入(返)迪人员与日俱增。 乡妇联是这场战“疫”的后勤部队,拉争带领巾帼队伍担负起物资储备、补给站点服务、隔离酒店安排、闭环转运沿线卡点和村组内的清洁消杀、防疫知识宣传等重任,全乡妇女分工明确,日夜坚守在守护家园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战役”中贡献了巾帼力量,充分发挥了广大女性的“半边天”作用。

18年间,拉争有多次调离机会,但她始终选择坚守。2007年,组织想调任她去州里工作,她婉拒道:“我的根在雪山,在群众火塘边。”

澜沧江奔腾不息,梅里雪山巍然伫立。拉争用18年坚守诠释着:真正的丰碑,不在镁光灯下,而在群众心间。正如她常说的:“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共产党员最美的勋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3-1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003.html 1 巾帼逐梦绽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