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建芸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轻地洒在我的床头。电话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是母亲的声音,温暖而熟悉:“姑娘,我给你寄了些东西,记得去车站取啊。”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回答道:“妈,这里什么都能买到,您真的不用这么麻烦。”但母亲似乎没听见我的话,继续自顾自地说:“鸡肉我已经炒好了,你加点水煮一下就能吃,盐我放得不多,你可以根据口味再加。黄瓜是你舅舅家菜园里刚摘的,月饼是你最爱吃的那家店的。排骨记得放冰箱,猪蹄煮之前再洗一下,饵块别闷在塑料袋里,容易坏。门口那家店的肉包子,今早我去的时候只剩五个了,我都给你买了。”
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轻声说:“妈,等我休假的时候就回家里住几天。”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似乎有些哽咽,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挂断电话后,我感到鼻子酸酸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
母亲给我寄东西,早已成为我们之间不言而喻的默契。记得在昆明上大学时,只要有家乡的人来昆明,母亲总会托他们带来各种家乡的美食和手工艺品。油炸松茸、豆腐乳、米花糖、核桃糖、白饼、黄饼、煮熟切片的火腿、腌菜……还有母亲亲手编织的毛衣、毛裤、帽子,每次收到这些,我都能感受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毕业后,我在德钦工作,母亲依旧不时通过客车给我寄来家乡的美食。饵块、米肠、酥肉、夹沙肉、煮熟的土鸡、鸡蛋糕、核桃、板栗、猪肝渣……所有我爱吃的东西,母亲都会不遗余力地寄来。有时,她还会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我逛街时看到一件很适合你的衣服,已经买下寄给你了。还有一床质量很好的羊毛被,冬天用肯定很暖和。”尽管我告诉她不必如此,但第二天,她还是会用那句温暖的话语提醒我:“东西已经寄在上午10点的客车上了,记得去拿。”我只能默默地答应:“嗯……”
如今,我已是一位12岁孩子的母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牵挂。女儿、孙子,都是她心中的宝贝。那些装满牵挂的纸箱,承载着母亲深沉的爱,从家乡到我工作的城市,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我开始明白,有一种牵肠挂肚,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有一种企盼,是从未被放弃的;有一种啰嗦,是永远不会让人厌烦的。这就是母亲的牵挂,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长多大,这份爱始终如一。
每当我打开那些装满家乡味道的纸箱,仿佛就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听到她温柔的叮嘱。那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母亲对我无尽的爱和关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母亲的这份坚持和执着,让我感到无比珍贵和感动。我知道,无论我身在何处,母亲的爱都会像这些纸箱一样,穿越千山万水,温暖我的心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