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里只玛
近年来,我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推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经济上相互协作,情感上相互交融,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州繁荣发展与团结稳定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我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其融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及党员教育体系,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班等形式助力党员干部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增强民族工作的使命感。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心里,我州巧用“高原牧区流动党校”“流动课堂”等资源,深入偏远牧区与田间地头,以质朴的乡音宣讲政策法规,畅谈乡村新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歌舞展演、非遗展示等活动,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州民族宗教委员会积极搭建平台,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涵盖民族文化展、传统体育赛事、民族美食节等内容。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月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30万人次参与,促使“三个离不开”等理念扎根群众心中。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历史文物等在民族文化展上集中展示,让各族群众深入了解各族文化特色,增进文化认同。传统体育赛事打破民族界限,各族健儿同场竞技,在拼搏中加深友谊。在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普及方面,我州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教授学生唐卡、傈僳族刺绣等传统技艺,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在推动民族经济协同发展上,政协委员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电商平台、旅游纪念品商店等渠道销售,不仅增加了手工艺人的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近年来,我州通过采取强化非遗保护传承,繁荣文艺创作,挖掘文物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新文旅活动等举措,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目前,我州拥有11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等特殊文化空间;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52项,代表性传承人520名;建成15个传习馆(中心)、69个传习所。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率达90%以上,民众普及率达80%,还出版了大量传承资料。2010年,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7月26日,文旅部正式将其公布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我州非遗保护工作筑牢根基。
我州还创新非遗发展模式。省级非遗“卡甲”以“非遗+化解矛盾”模式,在规范民众生活,促进团结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广“非遗+特色产业”模式,在全州形成20余个活态传承基地。以“非遗+旅游”模式挖掘各民族特色美食、精品演艺节目、民俗节会等非遗文化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我州非遗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梦·世界的香格里拉》在省内外展演中斩获诸多奖项,《嘎尺·那洒》获非遗舞蹈展演金奖,《竞速彩篷》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同时,推出《迪庆经典民歌》等多辑音乐、器乐作品。我州不断加强文旅资源深度挖掘与利用,在茶马古道保护与景区打造上,加强遗存点调查研究,助力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遗。强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以叶枝土司衙署等为试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迪庆段)等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州博物馆年均接待五十万人次,免费开放300余天,引进多场展览,加强馆校合作,发挥文旅融合前沿阵地作用。图书馆关注群体差异,推进全民阅读,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成功举办两届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启动“今生情定214”IP,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盘活石卡雪山、香格里拉七星雪滑雪场,推出冬季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迪庆文旅品牌影响力,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目标。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