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自从祖母年岁逐增,她那双眼睛也出现了一些小毛病,视力同以往相比下滑不少。之后,她总在我耳边念叨年轻时衲布鞋的好手艺,我此时也会想起小时候穿布鞋的情景……
每次祖母计划做布鞋时,必然是十双起步,如果只单单做一两双,祖母定会说:“下次一块儿做吧,这么点儿太麻烦。”确实,我见过祖母做布鞋的过程,从选布料到做好一双布鞋真得费些时间和功夫。
一双布鞋除了要耐穿,还得考虑漂亮。鞋面的布料祖母一贯选灯草绒,因这种布料结实且耐脏,还比其他布料亮眼。而鞋底的布料祖母会选手感柔软的棉布,白色、蓝色、粉色都有,这样即使走很久的路脚底也不起茧子,更不易磨损。
之后便熬鞋浆子。浆子其实就是“胶水”,但为什么不直接用胶水粘连有两大原因:其一一瓶胶水量少,耗量大成本高;其二胶水涂抹风干之后布料变得僵硬,不利于后期调整鞋型以及扎针线。所以智慧的劳动人民想出了一个便宜的方法:将豌豆粉加入水用火熬制成稠糊状。这种流体便被称为鞋浆子。
这种浆子会用两次,头一次是粘鞋底,之后是粘鞋面儿。鞋底用布料,要准备至少5层鞋底样。祖母先用准备好的脚底版样放在布料上连续剪下5张,然后用未冷的浆糊一一叠粘,晾干之后便能下针包边。至于鞋面儿,祖母直接用备好的样板罩在另一块布壳(被浆粘连在一起的两张布)上挨着剪下,再将选好的鞋面布料粘上,接着便是包边。包边很简单,用白色轻薄布条沿着周围的切口扎一圈。
备好鞋面和鞋底,余下的便是紧要的活儿了。为何会如此说?因为一双布鞋耐用的奥秘就是纳鞋底。村里的婆婆奶奶中纳鞋底的功夫数祖母独占鳌头。祖母做的针脚既紧凑又美观,布料之间不易松散,鞋底经久耐磨,以至于村里的其他婆婆奶奶羡慕得不得了。
待鞋底全部做好后,祖母便要缝鞋面与鞋底了。听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步骤,但一个漂亮且上脚舒适的鞋型全在这一环节,所以要万分心细。即使祖母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手,也难免会走错针。且多走一个针线,她拿针的手指留下针头挤压的坑窝会越多,耗眼也越重。
做完鞋,除了祖母高兴,我更是兴奋。记得祖母单独给我做过一双红底碎花鞋面的,在一堆青绿色的布鞋里分外好看。本来我是想存着,等脚上的布鞋完全穿不了再用它替换,可祖母说我的脚长太快,只怕放的时间久了便小了。所以我就有了一个马上穿它的理由。
新做好的布鞋有点儿紧脚,祖母说先在家当作拖鞋穿几天,给新鞋松络几天,上脚也就舒适了。我问祖母为什么不缝松一些,她说布鞋愈穿愈大,所以缝的时候紧小一点儿才好,而且这样缝制的布鞋鞋型更秀美,更显脚小。
祖母给家里人储备的布鞋还没穿完,胶底鞋却成了日常使用的鞋子了,那些布鞋只能封存。也是在这之后,祖母便再没做过新布鞋。祖母视力下降后,她只能翻出未穿的几双新布鞋反复观摩,从中怀念旧日制布鞋的时光,再自夸一番她精巧的手艺,之后便是认清她已老去的事实长叹惆怅。
而我,又何尝不想念穿布鞋的日子呢?可时间是冰冷的无情者,它只一味地往前行走从不为谁回头。所以我十分庆幸每个人的脑海里有一股与之抗衡的力量,走在时间长河中即使突然停下回望,它依然在那儿驻守随时迎接我们的光临……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