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2月1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与观众朋友们一起“非遗过大年”,展现非遗的传承活力与无限魅力。晚会精选了全国各省(区、市)共300余项精彩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集结全国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和多位国家级非遗大师,共同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新春大联欢。
2月1日晚会现场,来自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带着《婚誓》《样样好》《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等四个精彩节目,以及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牡帕密帕、彝族葫芦笙舞、拉祜族芦笙舞、傣族孔雀舞、傣族象脚鼓舞、彝族左脚舞、弥渡民歌等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精彩亮相,将云南独特而丰富的非遗魅力进行推荐和展示,让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大放异彩。
悠扬动听的云南民歌,欢乐灵动的民族舞步,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云南非遗传承人们带着浓郁的云南非遗元素扮靓晚会,生动展示了一项项贵如珍宝的云南非遗项目。来自楚雄州南华县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陈海燕携精美绣品和彝族特色服饰惊艳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南华彝族服饰的独特风采和深厚文化底蕴。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文山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鼓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铜鼓舞动作大方、节奏感强,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起舞,模拟农耕活动中的各种场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铜鼓舞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以及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流传于普洱市澜沧县。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葫芦笙舞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花倮人的重要节日时,全村男女老幼欢聚于场院,妇女身穿节日盛装,在葫芦笙的伴奏下,围成圆圈翩翩起舞。
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芦笙舞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历史悠久的代表性民间舞种,流行于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芦笙舞以芦笙为主要乐器,舞蹈时,男子吹起芦笙,围圈而舞,女子牵手在外围伴舞。整个舞蹈节奏稳定、动作简练,配以悠扬的曲调,颇具古朴韵味。
傣族孔雀舞
孔雀舞是德宏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性舞蹈,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模仿孔雀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展翅飞翔等动作,惟妙惟肖、婀娜多姿,脚步轻盈而灵动。在傣族重要民俗节日中,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孔雀舞,呈现出美好生活的景象。
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傣族象脚鼓舞是傣族人抒发欢乐情绪的手段,因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具有怡情悦性、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的功能,舞蹈中的许多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傣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彝族左脚舞
来自楚雄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左脚舞演绎了传承千年的民族歌舞文化,生动展示了左脚舞一跳千年的文化魅力。左脚舞集歌舞乐为一体,有舞必有调,被誉为彝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既有历史发展脉络又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现实文艺成果的独特文化。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把四弦响起来,人们便会循声而来,手牵手、肩并肩,围成圆圈,欢跳左脚舞。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为云南省弥渡县传统音乐,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较为丰富,旋律婉转悠扬,以音乐体裁可划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和风俗歌等几种类型,民歌创作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
(来源: 云南网 记者 龙彦)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