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成幸福实景》
三
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有何内涵和关系?如何一体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勾勒出新征程上云南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立足云南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省委、省政府加快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促产业,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再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三大经济”中,资源经济处于牵头和主干的地位。着力挖掘资源禀赋这个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云南抓好资源高效利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换”字上下功夫,做强资源经济。要避开“资源陷阱”,用宝贵资源换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换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换促农增收能力强的产业。借助资源这根“撑杆”,跃上产业发展新台阶。引进先进的同时也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如用好腾冲科学家论坛,把院士专家、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组局”在一起,形成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聚焦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站上产业链高端、引领产业新赛道。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云南资源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茶、花、坚果、咖啡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前列,8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绿色能源稳居全国第二,“绿能+先进制造”彰显市场竞争力;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生物资源潜力不断凸显,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迅速增长,产业聚集区形成规模。文化旅游质效快速提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园区是深化改革的先行区、科创资源的聚集地,云南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在“聚”字上下功夫,做大园区经济。以园区聚产业,这是资源变产业、出效益的重要一环。突出主导产业,集约节约用地,提升亩均效益,让园区产生“聚变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位统筹,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委会+公司”等模式;用好市场手段,深化与央企、上海等园区共建,与有实力有能力的专业企业和机构合作;调整优化布局,避免“内卷式”竞争。
多重利好加持,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76.5%,全省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安宁产业园区内,随着一批批新能源电池重点项目的落地和投产,园区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发展跑出“加速度”。富宁县以云南神火铝业为“链主”,带动上下游精深加工及配套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呈现绿色铝材一体化产业良好发展势头。
口岸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云南着力构建“口岸+通道+市场”协调发展的开放组合。《云南省口岸建设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云南省口岸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相继出台,清晰勾勒了“1+3+4+N”的口岸发展布局。
在“促”字上下功夫,做特口岸经济。以口岸促产业、促城镇化,这是我省区位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关键一步、有力抓手。构建“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开放组合,“点”是口岸,“线”是中老铁路等大通道沿线,“面”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集中资源力量,以河口、磨憨、瑞丽等口岸为重点,以中越、中老、中缅方向大通道为依托,以沿线园区和城镇为载体,促物流畅通、外贸发展、产业落地。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口岸经济发展质效齐升。2023年,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同比增长32.2%,边境贸易进出口额增长51.5%、边民互市贸易增长55.3%。抢抓中老铁路的机遇,边陲小镇磨憨口岸功能不断扩展、产业项目不断入驻,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
抓产业就要抓项目。一体发展“三大经济”,最终还是要落到企业和项目上。省委、省政府连续12个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产业投资、农业投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强劲上扬。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定不移大抓项目,用好“两重”政策,围绕沿边公路和铁路、城市更新、水利等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坚定不移大抓工业,用好“两新”等政策,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布局发展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坚定不移大抓招商引资,用好国家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沪滇“16+16”园区共建等有利条件,以超常规举措招引更多项目、企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前方还有更远大的目标、更美好的图景。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绘就云岭大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载《云南日报》)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