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明
每年秋天稻谷收割以后,人们就忙着在大田里挖沟、排水、理墒,准备栽种越冬的小麦或蚕豆了。
我们这里把水稻叫做大春作物,把小麦和蚕豆叫做小春作物,正是这一年两熟的收成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农人。
那时,刚好包产到户,家里分得两块相距一里左右的水田。为了让粮食均衡生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除了大春两块田都栽种水稻以外,在秋天栽种小春作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让两块田轮流、交替种植小麦或蚕豆,即每一块地一年种小麦,下一年就种蚕豆。
农人最忙的季节就是每年的四、五月份春收、春种和九、十月份的秋收、秋种。等大田里的水分在秋阳下晒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小麦种子按要求均匀地播撒在田里,等半个多月后,小麦苗长得几厘米高,就需要把挖沟时挖出堆在沟边上的泥土用锄头锄碎成小块均匀地分散在田里,并且开始第一次施肥。因为小麦还小,怕耐受不了化肥,第一次一般用的是从猪圈里拉来的农家肥料。又过上一久,等麦苗长到十多厘米高,就可以再施一次化肥。此时的麦苗柔软又没有分叶,可以随便踩踏,农人都是直接站在田里操作,不会伤害到麦苗。
经过两次施肥,就进入了冬季。小麦是耐寒又耐干旱的作物,在漫长的冬季里,麦苗几乎不需要任何的管护,因为冬天所有害虫都冬眠去了,接二连三的冰霜,甚至是大雪覆盖都不能损害到麦苗。相反,冰霜和雪花可以为麦苗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还能冻死一些害虫,所以民间有“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俗语,有经验的农民都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认为冬天的“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来年的麦子必定大丰收。
因为寒冷,麦苗也生长缓慢,整个冬天,它也处于半休眠状态,只是悄无声息地把根须拼命地往土里扎,源源不断地吸取大地的精华和营养,养精蓄锐地等待着春天或时机的到来,看似不起眼,却有着厚积薄发的态势。
二月春来,气温回升,麦苗在温暖的阳光下拼命地生长分蘖,一下子就从小孩子状态长成半大小伙或姑娘,此时还需要施一次追肥。再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麦苗也在春风的抚育下出穗扬花了,长成了等待嫁娶的大姑娘、大伙子,以后就进入了小穗的灌浆期。
四月一过,麦穗就逐渐从青绿变得金黄,麦浪在春风的荡漾下波涛滚滚,一阵阵地涌向村庄和城镇。面对此情此景,农人笑了,他们可以找出沉寂多时的农具,把镰刀磨得闪亮,趁着雨季还没有到来收割小麦了。
每年的四月份,小镇上几乎所有的街道、晒场、公路都被刚收割起来的小麦和蚕豆覆盖。这些作物经过农妇们用连枷的千锤百打,金黄的小麦和蚕豆就从壳里跳了出来。再经过多次的分捡、风扬和筛选,纯净的小麦和蚕豆就完全地分离了出来,可以在晒干以后用麻袋或编织袋装起来归仓了。
有一年,母亲就把当年晒干的第一批小麦及时磨成面粉,当天就做成饼。尽管只是用没有发泡的死面,也没有任何馅料就在铁锅里炕熟,但刚刚凝固的麦浆的那种清香、软糯和自然纯正的淀粉甜味让我很是意外,这也是我记忆中吃过的最香甜的一次面饼。
几十年过去了,少年时的农活成为我一生的记忆、人生经历和精神财富,我为能当过几年农民,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相而自豪,这也养成了我一生敬畏庄稼,节约粮食,热爱劳动的习惯。
麦苗走过冬天,如人生走过低谷或艰难、落魄时光,有的人趁机埋头苦干,努力学习,等待环境改变和时机成熟立马超越或逆袭。而有的人可能就此沉沦,过得平庸而碌碌无为。人们常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我看来,麦苗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