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耀平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感恩奋进,铸就辉煌。
站在2025年的起点,时光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关心关怀历历在目。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大寒节令前夕,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彩云之南。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四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给第六届南博会和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致贺信。
一次次亲临考察、一封封满含鼓励的回信贺信、一个个高屋建瓴的指示批示,为云南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给予全省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和奋斗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就是云南前进的方向、奋进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锚定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民族团结示范区结出新硕果,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成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成果,也是云南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三迤大地多锦绣,彩云之南正芳菲,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正在向着更远的前方徐徐铺展。
一
迈进新时代的云南,发展的重点、特点、着力点何在?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彩云之南在接续奋斗中蓄势待发。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目标定位、赋予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回信、贺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阐明了事关云南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云南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是云南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深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声声在耳。从家园秀美、人民富裕的鲁甸龙头山到碧波荡漾、乡愁浓郁的洱海古生村,从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腾冲司莫拉到“一步跨千年”的怒江独龙江,从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到中老铁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转化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学谋划中促跨越,在攻坚克难中求奋进,在抢抓机遇中办大事,彩云之南不断向新向好。
纵横正有凌云笔,风好恰是扬帆时。奔涌的浪潮,催征的号角,奋进的鼓点,协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云南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开启了又一个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民生实惠最多的时期。
二
跨越,是新时代以来云南发展的最强音符。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在新时代云南发展进程中,却书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云南谱写了经济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壮阔篇章——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云南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补短板均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2024年3月29日,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联合发布数据,云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2012年,云南经济总量跨上1万亿元台阶,正式迈入全国“万亿GDP俱乐部”。6年之后,云南经济总量在2018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云南经济总量勾画出一条美丽的上扬曲线,真实反映了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昂扬奋进的新面貌。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6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用了5年,云南的发展不断提速。
历史性成绩的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叠加,更折射出云南经济创造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聚、有利条件正加快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集中体现了云南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跨越——云南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破题,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改造提升烟草、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新三样”,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迈入快车道。新能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以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为抓手,云南旅游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2023年,全省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首次过半,投资增长由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拉动向产业投资拉动转变,三次产业占比从2015年的15.0:40.0:45.0调整为14.0:34.2:51.8,现代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引下,云南产业发展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双跃升,从“量”到“质”、由“形”到“势”,独特的资源、区位、开放优势正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随着沪昆高铁、南昆客专开通运营,云南进入“高铁时代”;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昆明到西双版纳通行时间从10小时缩短为3个半小时。高铁动车穿山越岭,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农村公路进村入户,航运班机纵横蓝天,如今的云岭大地,立体交通网络遍布山山水水,惠及每一位群众,交通成为十年来云南变化最大、群众感受最深、成效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脚下的道路在拓展,幸福和希望随之延伸。
社会民生补短板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化,最终都体现在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上,体现在一张张畅享美好生活的笑脸上。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