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电视剧以一大批立意有高度、人物有温度、思想有深度的精品力作深刻映照时代风貌,展示社会变迁,赋能文化发展。其中,主旋律作品以小切口释放大能量,于情感激荡中抒发家国情怀、引发心灵共振;现实题材创作敏锐观照社会生活,发挥温暖人、激励人、启迪人的文艺力量;一系列创作传播变革积极适应媒介环境变化,将创新“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时代、扎根生活,用光影谱写波澜壮阔的影像诗篇。
主旋律精品与时代
同行、与人民同心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开展“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电视剧展播活动。一批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主旋律精品力作和观众见面,收获热烈反响。在众多展播电视剧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格外引人瞩目。这些作品以真实立体的人物群像、处理得当的虚实关系、极富质感的细节描摹,拓展叙事空间,增强艺术感染力。《西北岁月》聚焦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不忘初心、追寻理想的奋斗历程。《走向大西南》带领观众重温共产党人解放、改造和建设大西南的光辉岁月。《上甘岭》聚焦上甘岭战役的战斗一线,讲述主人公段显峰从缺乏战斗经验的军部参谋成长为英勇的连队指挥员的故事,塑造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生动诠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还有很多展映的重点剧目观照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题主线,反映大主题、迸发大能量。比如,《日光之城》《大海道》或关注西藏青年追寻自我价值的创业青春,或讲述越野摩托车手在新疆戈壁热血逐梦的“飞驰人生”,均从青年视角出发,描摹民族团结的动人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幸福草》则将目光投向菌草技术的国际合作,讲述菌草技术团队在他国进行菌草种植、产业培育、技术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历程。《山花烂漫时》取材于“时代楷模”张桂梅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真实事迹,在英模题材中融入生活化视角和创业剧叙事,使人物真实而不失鲜活、沉稳而不显沉重,传递强大的榜样力量和信仰力量。这些作品探索厚重题材的创新表达,受到观众喜爱,从而突破圈层,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们在大小屏跨屏传播、线上线下联动中有力壮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证明主旋律电视剧以高质量获得大声量,甚至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
现实主义精神引领创作风尚
这一年,创作者注重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以精品剧集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图景。有的作品展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怎样有梦有为,以奋斗精神鼓舞人心。如《南来北往》把铁路乘警的故事搬上荧屏,《海天雄鹰》将镜头对准航母舰载机试飞员,《城中之城》直面金融从业人员在转型时刻的职业抉择,《我是刑警》反映刑警攻坚克难、守护正义的薪火相传。这些作品将个体命运、个人梦想同社会变迁、国家发展密切勾连,以真实细腻的笔触镌刻时代浪潮中一朵朵奔涌向前的璀璨浪花。
这一年,类型剧承载了更多元的社会议题,展现更深邃的人性洞察。其中,悬疑剧依然是类型探索的主力军。《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表现拐卖儿童案件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冲击;《风中的火焰》思考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人口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创作者在险象环生的悬疑剧情中展示个体的善恶抉择,在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和情节铺展中捕捉人性光辉。谍战剧《追风者》《破密》等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描绘隐蔽战线的波诡云谲,塑造一系列鲜活又典型的地下工作者形象,展现信仰的力量。
都市剧、职场剧、青春剧也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根植社会文化语境剖析时代症候,以饱满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滋润他们的心灵。《玫瑰的故事》《春色寄情人》展现都市年轻人的爱与成长;《小巷人家》《烟火人家》《承欢记》《好运家》从不同视角探讨亲情、婚姻关系和代际沟通;《凡人歌》将焦点对准普通人都市生活困境,在社交媒体掀起对中年危机、大病医疗、生育抉择等话题的热烈讨论。这些剧的剧情更落地、人物更立体,在发挥社会价值的同时尽显人文关怀。
创作传播见“增量”
技术创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微短剧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为观众提供了新视听体验、新内容形式、新延伸场景。在这种背景下,电视剧创作及时回应媒介环境变化,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增量”。
电视剧创作与电影、微短剧等其他影视艺术门类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批精品剧集在融通互鉴中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取得良好反响。一方面,电视剧创作在拍摄技术、艺术手法等方面充分借鉴电影创作的成熟经验,以画面质感、光影美学、特效场景等多维度的提质升级,为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比如,凭借高度风格化的电影语言、无处不在的诗意氛围、灵动跳跃的情绪叙事,《繁花》让观众沉醉于20世纪90年代黄河路的风起云涌;《上甘岭》则对标电影配备班底,营造出宏大震撼的战争场面,丰富了战争剧的视觉表现;电影制作中日渐普及的虚拟拍摄技术也在《清明上河图密码》等电视剧中得到开创性应用,剧中树下雪景、地下雅园、白马送行等场景均应用虚拍拍摄技术完成,其效果不仅媲美实景拍摄,更大大节省剧组等待光线变化和转场的时间,据片方推算,其拍摄效率因此提升近40%,人力成本节省60%。另一方面,伴随观众视听消费习惯的转变,“剧集向短”正构成整个行业的一种显著创作趋势。与以往长篇电视剧动辄几十集的体量不同,《新生》《我的阿勒泰》等迷你剧均在12集以内,篇幅短小精悍,使叙事较好地维持了节奏感,为电视剧创作在微短剧冲击之下的推陈出新、降本增效提供有益启示。而这些作品获得观众欢迎,也提示我们,在探索与其他文艺形式融合创新时,电视剧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创作主体性,才能真正化“变量”为“增量”。
这一年的电视剧创作也积极接入多元社会场景,探索以文艺促进文旅融合、数实融合的创新实践,在屏幕内外释放精品内容的长效影响。一批作品以鲜活影像生动描绘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诗与远方”,发出“跟着电视剧去旅行”的动人召唤。如《我的阿勒泰》《日光之城》《大海道》等剧集通过讲述或治愈心灵或青春励志的故事,激发观众线下打卡取景地的强烈兴趣,助推“影视+文旅”在双向赋能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尤其是《我的阿勒泰》以诗意笔触勾勒出令人心驰神往的草原生活图景。剧集的热播使“人生总要去一趟阿勒泰”等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带动阿勒泰地区全平台搜索量的上涨和接待游客数量的大幅增长。此外,数实融合背景下,很多电视剧依托对IP的深度开发构建视听消费新场景,将线上观看延展至线下体验。如以同名剧集为蓝本打造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落地西安、北京、上海等十余座城市,在“数字科技+影视呈现+文化旅游”模式下,让游客跟随剧情沉浸式领略盛唐文化的魅力。这种做法以强劲创新创造活力赋予精品剧集更长久的生命力,激活线下文旅消费的“一池春水”。
2024年,电视剧创作不负人民期待、不负时代召唤,以精品化、多样化、创新性引领高质量发展,用更多闪耀荧屏的精品力作吹响时代前进的文艺号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更蓬勃的精神力量。
(作者:周勇、李杭,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