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著虹
进入2025年,我从中甸一中(今香格里拉市一中)毕业已经整整50年了。50年是半个世纪的春秋岁月,可在我心中仿佛就在昨天。
我是1971年4月到中甸一中读书的,初到中学,我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记得那时学校里有一辆马车,除了运输学校食堂的生活物资外,还要为学校在建的一所公厕拉运石料。赶马车的师傅姓梁,他要求拉运石料时,从初中班级里派一名学生帮他上下车,所以那时我曾多次被派去协助梁师傅。后来梁师傅调离了学校,赶马车的工作由原来在学校放羊的谷师傅代替。谷师傅工作肯吃苦,他不要求派学生帮他上下车,可他每天放羊的活计却没人做了,于是学校又叫师训班的学员轮换着放羊。直到1972年9月新学年开始,师训班结业,学校新增了多个班级,学校才招录了一名年轻的校工,由他来看管一百多只绵羊。
看管羊群的校工姓和,他和我们学生的年龄不相上下,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和”。由于他身材矮小、长相一般,常常受到学生们的讥讽。那时有同学问班主任:“学校招工怎么找来个矮个子呢?”班主任严厉批评我们说:“校工是来干工作的,不是演戏的。看人绝不能从门缝里看,要相信小和定能在学校里大有作为。”
班主任的话说得没错,自小和接替了放羊的活计后,走过校园的羊群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伴随着清晨的琅琅读书声,小和把羊群赶出校门,太阳落山时,羊群又踏着晚霞慢慢归来。随着绵羊数量不断增多,学校就能经常宰羊供师生食用。在那个肉食匮乏的年代,学校伙食得以改善成了师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学生们对小和的态度改观不少。
小和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他不在乎人们的说长论短。他每天除了放羊外,还要做剪羊毛、硝羊皮之类的事。那时,学校的羊毛、羊皮都得交售给国家,一些交售不了的羊皮,学校会缝成羊皮褂救济特困学生。我曾好几次仔细观察过小和,他每天都穿着同一件羊皮褂,除遇上大雨大雪天气外,他都是背着一个挎包,带着一把破雨伞,把羊群赶出校门,傍晚归来时,有时会背回一背牧草,有时怀里抱着一只新产的羊羔。由于牧羊,他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也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我问他:“你不需要学生帮你放羊吗?”他回答说:“我拿的是固定工资,干活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就因为他默默无闻,不计较个人得失,那时他年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受到过县里的表彰。
记得1973年学校宣布放暑假的当天,向来老实巴交的小和在学校里宣布了一个消息,说他要结婚了。于是人们问他:“新娘子是谁呀?”小和羞涩地说:“是学生食堂的炊事员施康妹大姐。”这还真让人感到新奇,因为施大姐个子比他高,年龄比他大很多,大家都认为他们做一对很不般配。新学期到来时,他和施大姐的婚礼早已办过了。施大姐在学生食堂里歌声里来,歌声里去,而小和则每天挥舞着牧鞭,把羊群赶到更远的草场放牧。后来,他们夫妻成了后勤工作中“一帮一、一对红”的先进职工。
1974年“七一”前夕的一天,学校召开党支部会议,议程是讨论吸收先进分子入党。我作为共青团员代表被邀列席会议,参加对申请入党者的评议。当我来到学校教师会议室时,看到小和已经在会议室等候了,我问他:“你也是团员代表吗?”他回答我说:“不是,今天党支部要讨论我的入党问题,请你多对我提出宝贵意见,以后我在工作中改正。”我第一次听别人这么对我说话,感觉很不好意思。直到这天我才知道小和的全名叫和仕华。
会议开始后,首先通过了一名学校骨干教师的入党决议,接着是评议小和的入党问题,按照议程申请入党者得先念自己的入党申请书。起初我以为小和是纳西族,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担心他念不好自己的申请书。哪知他却用较流利的普通话一字一顿地念完了入党申请书和志愿书。那时,我才知道什么叫人不可相貌。
接下来是参会者对他进行评议。大家对小和以校为家、以苦为乐的工作态度给予高度评价,都说他一心为公、责任心强,是对学校作出积极贡献的好职工,对他的入党申请没有异议。可就在大家热议时,有一名教师突然提出:“党要求党员要有斗争性,和仕华同志各方面条件都好,但欠缺斗争性,还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入党。”此话一出,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片刻之后,驻学校工宣队代表说:“我觉得和仕华同志具有斗争性。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天都在与天斗、与地斗,正是他有战天斗地的精神,才使学校生活得到改善。”接着另一位老师说:“古人尚且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情意,我们就更应该肯定和仕华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有着高尚情怀,具备了入党的重要条件。”
小和的入党表决通过了。接着我又出席了他的入党宣誓仪式,听着他铿锵有力地宣誓,我仰慕不已,顿时觉得他很高大、很完美。于是我对小和说:“你是我学习的榜样。”这年以后,我高中毕业去到农村插队落户,之后在农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7年9月,迪庆州召开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生产)者代表大会。会上,我遇到了小和,他高兴地对我说:“如今中甸一中比过去好多了,学生和教职工食堂都办得比过去好。由于草场问题,学校没再养羊,我现在专门负责养猪,年内能出栏20多头肥猪。我正在学习新的养殖技术和兽医知识,要为学校作出新贡献。”我为小和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真心希望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6年,我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哈巴村下乡工作。这年“七一”前的一天,我赶着从县城回乡下,准备去参加村里的党员活动,在乘坐农运小客车时,碰巧遇到了小和。不过此时的小和与我都是老年人了,这时我才知道他的老家在哈巴村。交谈中,老和告诉我,他退休多年了,生活很幸福,遗憾的是他老伴施大姐去世了,他庆幸自己有一对好女儿,大女儿两口子的生意红火,小女儿和女婿都是教师,并且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谈及过往的岁月时,他感慨地说:“我感谢不尽党的恩情,如果没有当年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政策,我不会有这份工作,所以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做工作,不承想党又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和奖励。”
这次同老和的交谈,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我想,这个对待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老校工,之所以能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取得成绩,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拳拳爱党之心。此后,我时常在哈巴村上党课时谈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我提议村里的党员们积极向他们的老乡和仕华学习,心存对党忠诚的赤子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向前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