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西县以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精准定位 引领产业航向
立足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大力打造中药材产业示范县,从多维度发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迈向新高度,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跨越发展。
夯实产业根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对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完善,同时加大冷链与加工环节的投入,新建(改建)2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并打造出一批规范化种植基地。截至2024年末,已形成众多连片规模种植基地,且多个基地获州级、县级“绿色食品牌”认定。
壮大经营主体,激发产业活力。通过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层级丰富、数量可观,家庭农场也得以同步发展。
促进融合创新,拓展产业价值。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建立科研工作站,开展县校合作、县院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在技术标准、规程制定以及优良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保障药材质量稳定。同时,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新模式,推行林药间作,推出药旅融合业态,全面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康养、中医科普于一体的中药材观光园,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严控品质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通过加强药材质量管理和强化地理标志产品管理,2个当归产品入选2022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维西云当归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十大名品”,维西当归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国际国内各种经贸洽谈、商务会展、合作论坛和网络媒体,适时组织开展系列推介活动,把维西糯山药、维西云当归等区域品牌打造成亮丽的维西中药材原产地名片。
强化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发展。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原则,出台《维西县农业产业综合奖补办法》,对产业生产末端、数字农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财政资金奖补,带动产业发展。
政策护航 夯实产业根基
依托扶持政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产业集聚、经营主体培育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成效斐然,推动特色农业迈向新高度。
推动产业集聚,彰显规模效益。自2022年末至今,新增10个200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巩固与提升多个乡镇核心区域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医药企业到适宜区域设立“定制药园”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打造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有经营主体、有适度规模、有生产规范、有目标市场、有品质保障、有品牌引领、有科技支撑、有专业服务的“八有”高标准基地5个,示范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达3.2万户,占全县农户的69.6%,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9万亩,年产量3.3万吨,产值达6.9亿元。
落实联结机制,加速组织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由抓“田间地头”向抓“龙头”、抓“市场”转变,加大对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支持中药企业发展产地初加工、饮片加工,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项目,提升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企业融合发展、抱团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药农”等产业经营体系,引导药企与合作社、药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全面落实产业利益联结“双绑”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产销对接、以销带产,做大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共1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6家,县级1家),有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
强化产学研用,提升专业能力。依靠专家工作站与科研单位组成产学研联盟,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在品种引进、技术规程编制、专利申报等方面成果丰硕,同时推进数字平台建设,打造示范样板,新增标准化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产业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据统计,全县累计引进10个新品种试验,编制完成5个绿色中药材技术规程,选育省级药材新品种2个,申报专利9项。正在推进建设维西中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平台,探索打造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线上化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理念,塑造品牌价值。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企业创新,完善生产线,打造绿色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县81个认证“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中有中药材22个,累计选育省级药材新品种2个,编制地方标准4项,专利9项,商标15项,专著1本,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农产品12个、“有机”农产品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目前,维西云木香、维西云当归、维西秦艽等3个中药材正在推进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记者 张燕)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