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总书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前进的道路,越过一岭又一峰,踏平坎坷成大道。

2024年,是“关键一年”,也是“重要年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这一年,有国际环境的风高浪急,有国内发展的风险挑战;

这一年,有攻坚克难的顽强拼搏,有改革创新的矢志不渝。

洞察时与势,辨析危与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应对困难挑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11月,踏上深秋的荆楚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饱含殷切期待,也透着自信从容。

从两条曲线看中国经济。

一条曲线,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虽有波动,总体走势指向5%左右的预期目标。

另一条曲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8月份低点跃起,在10月份重回扩张区间,并在11月份继续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3%,显示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确立。

筑底企稳,景气回升,回首今年不平凡的历程,这样的走势来之不易,不少国际人士积极评价“这凸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驶入2024年,中国经济航船遭遇新的激流险滩——

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裹足不前”“全球经济面临陷入低增长高债务路径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屡屡发出警告。

我国经济发展除了要直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国内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内需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关键时刻,最大优势,带来应对困难挑战的信心与底气。

“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时强调“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在国际场合宣示“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既有清晰的思想引领,也有系统的战略谋划。

着眼长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蓝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点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

果断决策,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推出,利当前、惠长远,被誉为“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在关键时出手,于要紧处发力。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增量政策加快推出,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在增强。

宏观决策运筹帷幄,部署落实科学有力。走闽山闽水,赴江淮大地,到江汉平原,为“关键少数”上好“关键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咬定目标不放松,既稳扎稳打,又勇于突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顶住压力,前三季度4.8%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名列前茅。

稳中有进,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大幅领先整体水平。越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越是向好。

特别是9月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变化越来越多,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改善。

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四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呈回升向好态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随着政策效应不断显效,全年经济将呈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年,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进居民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走进第六埠村村民杜洪刚家,老人医保、孩子读书、年轻人就业,总书记问得细致。问答之间,暖意流淌。

越是经济发展面临压力,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冷暖。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我国将一揽子增量政策重点锁定民生领域,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促就业指导性文件,“两重”建设加力支持城市更新等民生项目,民生领域投资稳定增长,“两新”提振居民消费,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049万人,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略高于GDP增速,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分别增长11.5%、8.1%,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曾经引领我们成功的,必将引领我们继续成功。在机遇面前主动出手,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党始终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

锚定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写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新质生产力是重要落笔处。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体学习,聚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主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步履不停,求索不止。

2月,勉励天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3月,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新动能”;4月,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场场重要会议、一次次重要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这是对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甚嚣尘上。反观自身,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唯有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

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的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思想的伟力,映射在实践的万千气象中。

习近平总书记2013、2018、2022年这三次到湖北考察,都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今年湖北之行,总书记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你们用了多久孵化出来?”“成本降下来多少?”“放在国际上看有什么优势?”“和企业对接进展顺利吗?”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中蕴藉对创新的思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科技创新,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纵观历史,每一次生产力飞跃,无不由科技革命引领,无不由颠覆性创新催生。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叮嘱甘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鼓励宁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寄语湖南“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深刻回答“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课题。

点与面、理论与现实,交互激荡,生发于广袤大地,为高质量发展破题。

雄安新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初步打造形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成立专门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机构——龙岗区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聚焦科技创新、数据支持和场景搭建,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业态;

…………

抓创新、谋创新,各地区各部门牢记嘱托,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奋力攀登。

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翻看中国经济“成绩单”,跃动数据连成向“新”趋势,量的积累孕育“质”的势能。

(下转第三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2-13 ——总书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8282.html 1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