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民
在云南省永胜县旅游,我吃到了别具风味的他留粑粑,原生态的食材、独特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的味道,让我大饱口福,一食难忘。
居住在永胜县六德乡他留山区的他留人,属彝族的一支,他们自称“他鲁”或“他鲁苏”,有自己的语言。虽属彝族,但他留人不过彝族的火把节,而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过自己的粑粑节。
节日当天,妇女们早早起来,开始制作她们心中的美食——糯米粑粑。制作糯米粑粑的工具是用山里坚硬的老栗木加工而成的古老的木碓和一块大石头凿掏而成、足球大小的碓窝,虽然简易,但异常坚固,据说,最老的木碓已有130余年的历史,粗糙的部分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细腻,有如肌肤。妇女们将前一天淘洗干净,浸泡一整夜的糯米滤净水分,放入木甑中蒸上两个小时,待其熟透后,盛出一瓢,放入碓窝里,一人用手搅拌,另外一人或多人站在碓尾,一手拉着吊在上面的绳子或扶住旁边的木桩,腿脚一上一下,有节奏地踩踏,木碓起起落落,两伙人一前一后,默契配合10余分钟后,一窝饭团便舂成了细面团,将细面团放入甑中,再次蒸制半小时,再次放入碓窝继续舂捣,就会获得更为细腻软糯的面团。将面团拌以核桃油和蜂蜡,反复揉制成陀螺形、圆团形等形状,使用瓷模印花,就生成了一个个漂亮的他留粑粑坯子,这时就可以用油炸、水煮、火烤等烹饪方式对坯子进行加工了。在妇女们的努力下,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他留粑粑便脱胎换骨,与喜爱它的人们见面了,你可以蘸盐、蘸糖、蘸醋、蘸蜂蜜吃。我拿起一个,分别蘸食各种蘸料,无论哪种吃法,他留粑粑都鲜润醇香,风味绝妙。
他留粑粑是他留人最重要的礼仪物品,婚丧嫁娶、祭祀庆典、节日喜庆、会亲访友等各种礼仪场合和社交场合都会见到他留粑粑的身影。
粑粑节上,每家每户将精心制作的粑粑装进木盘,每盘十二个,寓意一年十二个月,闰年则多加一个,底层的最大,上层的最小,堆垒成宝塔形状。太阳当空时,人们端着心爱的粑粑,跟随在葫芦笙和鼓乐队的后面,边走边唱,舞动跳跃,欢声笑语间,通过山门,走上敬献坛,恭恭敬敬摆放好,敬请神灵和祖先“品尝”。祭祀完毕,人们燃起篝火,跳起欢乐的葫芦笙舞,一边分享着烧烤粑粑的美味一边听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此情此景,只能用幸福、和谐、美好来形容了。
红米是制作他留粑粑的不二原料。他留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的方式耕种红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自然生长之道,杜绝机械、化肥、农药,经230天的漫长生长,成为富含各类营养的珍稀红米。
原生态红米制成的他留粑粑,如守望相助的他留山,滋养着生生不息、神秘而浪漫的他留人,他留粑粑早已融进了他留人的血脉灵魂,是他留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