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话题三:如何确保生态保护与户外运动协调发展

赵冬莲:树立国家公园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努力协调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一是摸清资源本底。2022年以来,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组织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综合科考,基本查清国家公园资源本底。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有3389种植物,其中,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92种,中国特有植物838种,云南省特有植物123种;有脊椎动物460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动物124种。拥有特有珍稀鱼类——中甸叶须鱼,全球仅分布在属都湖和碧塔海区域。

二是实施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国家公园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保护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逐步提升基础服务保障能力。目前,在公园内设置了用于生态保护管理的红外相机510台、监控探头78个、环境综合监测系统6套,加强对公园野生动植物的监测保护。通过项目实施,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不断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三是合作共建生态监测研究平台。我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中甸叶须鱼生活环境及人工繁育试验、须弥红豆杉大样地监测、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研究、绿绒蒿和中甸鹿药等小种群物种恢复试验等系列研究,积累长期动态科学数据,切实承担起滇西北生态保护的历史重任。

四是依托林长制,加强生态保护管理。充分依靠州、市、乡(镇)、村四级联防体系,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和宣传教育,开展生态巡护与管理,使公园生态系统保持较高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辛欣:2012年至2024年,北京市通过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累计造林增绿21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9%,城市总规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2024年1月,北京市全域创森成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北京正在建设花园城市。北京市一共有1065个公园,包括城市公园,有休闲公园、体育公园、郊野公园等,可以满足市民不同的休闲和娱乐的需求。

我们在生态保护与户外运动协调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有: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推进户外运动项目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在符合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不突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防洪和河道管理、准入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政策制度,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合理建设与服务绿色供给,持续增厚户外运动所依赖的生态场景底本。坚持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循序推进山地森林、湿地草甸、河湖水库等自然资源利用,逐步引导有条件、有特色的自然场地向户外运动开放。指导各地探索完善建设户外运动设施及提供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支持在部分有条件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内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户外运动项目建设。综合考虑地区资源优势、地方特色、设施辐射面等因素,按照公益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户外运动设施数量及规模。设施建设要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有关要求。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0-3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554.html 1 话题三:如何确保生态保护与户外运动协调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