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迪庆:文创带火乡土手艺人

张文凌

近日,“山川屿里”伴手礼店的主理人王拉姆参加了在香格里拉市普达措景区举办的玩徒派对市集,这让王拉姆兴奋不已。

玩徒派对市集是一场融合自然与音乐的狂欢,除了户外音乐节,还有徒步探险。主办方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位于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里的伴手礼店——“山川屿里”的负责人,邀请她到市集摆摊。

进入暑期,来迪庆旅游的人数日益剧增,出售农创和文创产品的“山川屿里”也成为独克宗古城的“网红”打卡店。随着“山川屿里”的爆火,一批批乡土手艺人被人熟知。

精心制作产品

让更多人看到产品背后的村庄

王拉姆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汉名叫王炜茜。大学毕业后,因热爱户外运动,她从上海来到香格里拉并留了下来,成为“新香格里拉人”,还取了藏名叫王拉姆。2023年9月,她和朋友在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开了这家“山川屿里”伴手礼店。

“山川屿里”既有与当地工作坊、个人以及非遗传承人合作的独家产品,也有从乡村手工艺人手中购买的产品,甚至还会帮他们寄卖产品。

这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连接着迪庆高原上百名乡村手工艺人。这些手工艺人与设计师合作,在互相尊重、共享知识的前提下,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设计创新,提升了乡村文化的价值。

“作为文创店,我们和当地的手工艺人一路相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王拉姆说。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手工艺人洛瑢曲吉用牦牛毛制作的玩偶成为“山川屿里”的热销品,月销上百只。

有一次,洛瑢曲吉所在的村组织妇女参加手工技能培训,她担任藏语翻译,就是这一次经历打开了她的视野。今年5月,她关掉独克宗古城里的店,回到村里专心设计和制作手工艺品。从没学过设计和绘画的她,一边向妈妈和村里的老人学习藏族传统编织技艺,一边自己设计有现代审美趣味的玩偶、手链、包包、挂件等,每一个作品,她都要反复裁缝,直到满意为止。

洛瑢曲吉缝制手工艺品用到的毛毡、毛线、棉线等材料都取自当地。“我发现许多藏民家中的牦牛毛、羊毛没有利用起来,实际上它们是很环保的原材料,是可以降解的。”洛瑢曲吉说。

从小生活在迪庆的洛瑢曲吉对色彩有着独特的见解,她设计的作品在配色方面别具一格。因此,牦牛、马、羊、鹿等造型呆萌、灵动的玩偶深受消费者青睐。

不久前,州及香格里拉市妇联在香格里拉市格咱乡开办手工编制培训班,邀请她为80余名农村妇女就传统手工艺品的手法、技巧、配色等进行教学。她十分珍惜每次的培训机会,总是倾囊相授。截至目前,洛瑢曲吉已免费为联合村50多名妇女进行培训。

随着订单的增多,洛瑢曲吉想让更多农村妇女参与进来,“我想让更多人通过产品看见我们的村庄。”洛瑢曲吉说。

对此,阿若康巴手工作坊负责人此里卓玛深有感触。

“在家做手工不仅增加了妇女们的收入,许多游客通过她们制作的手工艺品看到其背后的村庄,并到这些村庄去探寻。”此里卓玛说。

立足民族文化、开发文创产品是阿若康巴手工作坊开设的初衷。

在各级妇联、团组织的支持下,阿若康巴手工作坊持续对德钦县一些村庄的妇女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手工艺人。多年来,阿若康巴手工作坊开发了布偶、手偶、指偶、零钱包、电脑包等100多种文创产品。

德钦县奔子栏镇玉杰村尼顶村民小组的藏族妇女永初热衷做手工。过去,她只会做一些简单的针线活,如今,她手艺精湛,销售亲手制作的布偶成为她主要的经济来源。

践行初心使命

用心传承祖辈留下的传统技艺

在“山川屿里”,一款精酿啤酒的酒标吸引了不少人,酒标是一幅幅唐卡画,不同的画讲述不同的故事。

这家啤酒公司的负责人卓玛拉姆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格里拉,进入刚成立的啤酒厂工作,从实习生一步步成长为企业负责人。

据卓玛拉姆介绍,酒标设计是企业“年轻态”的一种展示。酒标设计师把绘画技艺和现代漫画结合起来,将唐卡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大众视野里,让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唐卡的风采。

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找到价值并传承下去,也是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吉诺陶社的主理人拉茸肖巴的心愿。

汤堆是迪庆著名的黑陶村,村里大多数人家祖祖辈辈都在制作黑陶。拉茸肖巴的父亲当珍批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从小在制作黑陶环境中长大的拉茸肖巴也有一定的技艺。

王拉姆与拉茸肖巴共同设计制作的陶器是“山川屿里”的爆款。

“传统器具已经和现代生活脱节,要把东西卖出去,就要做年轻人喜欢的器物。”拉茸肖巴说。

大学毕业后,拉茸肖巴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祖辈留下的手工技艺。他设计制作的陶器,在极简风格中加入藏文化元素。比如:水麒麟杯,其是根据他在阅读藏文书籍时产生的灵感设计的,传统文化是他创新的根源,如今,他制作的陶器名声在外,供不应求。

“源于对迪庆生物多样性和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越来越多的创业青年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鼓励游客参与到生物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州青联委员、州青年创业就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刘玉峰说,“他们设计的文创产品找到了连接家乡与外界的纽带,不仅反哺了家乡,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迪庆学习平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0-1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336.html 1 迪庆:文创带火乡土手艺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