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早上,睡得正香,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叫我。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只见母亲站在床前,微笑着对我说:“起来吧,吃点早餐。”我一时有些愣住,母亲怎么会在这里?我疑惑地问:“妈,你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母亲笑着说:“睡糊涂了吧,你看看,你在哪?”我这才环顾四周,熟悉的老式家具,墙上的老照片,原来我已回到了老家。
早餐是一碗小米粥,热气腾腾;两个煮鸡蛋,壳已剥去;一碟母亲腌制的咸菜,色泽鲜亮,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多久没吃到母亲做的早餐了?至少有五年了吧。在城市的一角,每天清晨都是在仓促中出门,路边随便买点豆浆卷饼,匆匆吃完就继续赶路。虽然这样的早餐也能填饱肚子,但总是缺少了一种味道,一种母爱的味道。没想到,刚回来,母亲做的早餐又像小时候一样,端到了我的面前。
儿时,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母亲在灶房里忙碌的声音。当我们睡得正香,或者已经醒了,但还赖在床上时,母亲就笑着过来叫我们:“小懒虫们,起床了,吃早饭了!”那时我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母亲做的早餐每天都是不重样的:香甜可口的白米粥、疙瘩汤,喷香的白菜馅包子,松软的花卷、馒头,爽口的小咸菜……也不知道母亲每天怎样绞尽脑汁地琢磨明天吃什么,每天又是几点起床为我们准备这些早餐,就知道那时的母亲是那样年轻,儿时的我是那样欢天喜地,吃饱喝足背着书包上学去。
但从上初中起我就住校了,很少吃到母亲做的早餐了。而且,住校期间养成了睡懒觉不吃早餐的习惯,让我在寒暑假期间对母亲喊我起来吃早餐非常反感,尽管她做的早餐依旧每天不重样,还增加了外焦里嫩的油煎蛋、五色生香的扬州炒饭、清香诱人的葱油饼等等,是那么的可口,那么的营养丰富,但处于叛逆期的我就是不吃,完全体会不到那一份份早餐背后母亲浓浓的期待、浓浓的爱。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想念母亲做的早餐了。
父亲身体不好,又不愿意到城里来,母亲只能在老家照顾他,于是,母亲做的早餐对我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我坐下来,开始享用母亲做的这顿早餐。小米粥熬得恰到好处,香浓可口;鸡蛋煮得软硬适中,口感滑嫩;咸菜则酸辣可口,开胃提神。
母亲坐在旁边,慈祥地看着我。
母亲说:“工作再忙,也要记得吃早餐。”
我点点头。
母亲又说:“不够吃吧,我再去摊个葱油饼。”
我急忙抬头说:“妈,这些就够了。”
“那怎么能行?‘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早餐一定要吃饱。”母亲不顾我的阻拦,缓缓地站了起来,缓缓地走向厨房。
看着母亲的背影,我的嗓子眼像被什么哽住了似的。母亲已76岁了,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走路也变得吃力起来。我不知道,这份带着沉甸甸母爱和牵挂的早餐,我还能吃多少次……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