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75年来,维西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一部奋斗史,从曾经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蓬勃发展,维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经济基础薄弱到经济指数骤增
新中国成立初期,维西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值仅为277万元,常住人口8万余人,人均收入仅为33.7元。1983年增设社会总产值统计指标,当年社会总产值为3752万元,人均310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县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16363万元,199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至2776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248.2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维西县抓重点、谋全局,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26.57亿元增长到2023年69.49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8296元、4627元增长到41463元、13393元。
从人背马驮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新中国成立前,维西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所有物资都靠人背马驮。1951年10月,维西县第一条公路——维(西)巨(甸)公路开工建设,1953年起陆续修建乡道。改革开放以来,维西县着力推进交通建设,实施交通建设项目20余项,新建跨江大桥15座、河桥146座,完成油路建设283公里,油路升级改造196公里,新建通村、通组公路2000多公里,完成路面改造1000多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3000多公里。如今,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通达“三江腹地”,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线,县道、乡道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建制村公路“村村通”,一条条水泥硬化路成了乡亲们的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已成为历史,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交通条件的改善,只是维西县完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电网通信、农田水利、饮水工程、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全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都得到了全方位改善,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发展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维西县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77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2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几乎为零。截至2023年底,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9.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5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维西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在特色农业、绿色能源、乡村旅游、拓宽外销渠道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制定了“23451”发展思路,聚焦中药材、特色畜禽两大主导产业和冰葡萄、糯山药、鲜食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共整合资金9.25亿元,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中药材加工厂、特色畜禽养殖场等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3个,特色产业种植规模突破14万亩,特色畜禽存栏数量达到80万头,特色农业产值达到13.5亿元。
文旅产业融合方面,先后实施塔城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同乐傈僳族山寨、犁地坪水库生态景观工程等项目,持续丰富田园民宿、采摘体验、生态徒步等旅游业态,2022年塔城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典型经验在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云南分会场活动暨第二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进行交流,慢来悦精品民宿入选全国乙级旅游民宿名单。2023年全县年游客接待人数达327.6万人次、同比增长64.27%,实现旅游总收入38.85亿元。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