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燕 通讯员 林文雁) 近年来,维西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为底色,绘就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美丽画卷,带领各族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绿美、百姓富裕、民族和睦、团结稳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抓机制、聚合力,凝聚齐抓共管的思想共识。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整合各级力量,共设立河长181人、林长198人、选聘生态管护员11132名,实施县、乡、村、组生态环境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537种野生植物、716种野生脊椎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实现不低于20%比例得以逐年递增。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为维西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抓示范、促转变,激发和谐共生的行动自觉。加强河湖生态和森林资源保护,完成生态修复1721亩、造林抚育94万亩、义务植树1303万株,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2%,河湖水质持续向好。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在“两江”流域开展增殖放流土著珍稀鱼类114万尾,由点及面推进城乡“两污”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实现“人养树、树养人”的良性互动;建立以松茸管理为切入点的白马雪山社区共管机制,产生了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助农增收实现双赢,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步入正轨,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2003年4群600余只增长到2022年14群2830多只,占全国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70%以上。
抓特色、强支撑,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积极构建以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将良好的生态优势逐步转变为生态红利和发展活力。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和绿美创建工作,随着塔城镇荣获最美乡愁地、省级绿美乡镇、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殊荣,南几洛、九湖一山等景点的热度不断提升,推动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旅游产业增加值对维西县GDP的贡献率达到27%。“两江两河”水电装机突破70亿千瓦时,实现能源产值20亿元。进一步挖掘生物资源价值,“维西糯山药”“攀天阁老黑谷”被评为“中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维西傈家乌鸡”入选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单,维西当归、木香、冰葡萄、百花蜜等五个产品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