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让文物“活起来” 让历史“看得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拖顶傈僳族大村民居建筑群。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雪达贡木林。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赤通摩崖石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竹林寺(塔巴林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奔子栏佛塔殿壁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海拔2124米,为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和汉族聚居区。教堂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1909年重建。目前教堂、厢房、大门、地窖、传教士墓、葡萄园等仍保存完好。该建筑为西方建筑风格与我国的汉、藏、纳西、白等民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是震惊中外的“维西教案”(又称第二次阿墩子教案)仅存的实物见证,也是我国涉藏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教堂建筑,作为东西方多种信仰文化相互碰撞、和谐共存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006年5月22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德钦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力求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截至目前,德钦县境内被予以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79处:其中有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44个登记文物名录,100多个文物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德钦县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德钦县近百个历史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它们曾在历史长河中几近湮灭,如今在保护中重放异彩,也必将不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茶马古道在德钦县境内有茶马古道梅里段、茶马古道阿墩子段。

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四川、贵州境内遗存的各古道合报,上述两条德钦境内的古道被列入其中)。

德钦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注重文物安全管理

近年来,为了使境内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德钦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度,并督促文物部门做好常态化的巡查、督导。健全完善德钦县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实行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健全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所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将全县各级文物建筑的直接责任单位、直接责任人进行公告,并上墙公示牌。

开展常态化工作督导检查,德钦县文物管理所每年联合消防救援大队组织专项检查,重点整治主体责任不落实、火源管理不善、电气故障、燃香烧纸和施工现场违规用火等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列出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跟踪督办、限时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和暂时不能整改的隐患,督促落实整改责任、措施、时限和保障,并制定整改期间的有效防控措施。对各地文物建筑精准化管理“一项一策”建设情况和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不定期开展巡查及培训,德钦县积极加强文物保护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重点对场所负责人就如何正确报警、扑救初期火灾、组织疏散逃生、规范用火用电和器材装备维护保养等消防知识进行讲解示范,参训人员定期开展内部消防设施器材的检查保养,重点区域明确专人每天巡查,全面做好消防安全管控工作。同时对沿线的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汛期安全检查工作。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德钦县每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展出图片与展板,发放宣传折页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册,展示了迪庆州及德钦县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有效开展文物调查勘探工作

近年来,德钦县完成古水电站影响区域文物复勘、监管、文物认定、指导古水建管局做好文物保护方案的审核、批复等工作。制定了德钦县文物拓片管理制度,联合图书馆完成造像石刻第一期拓片工作的成果交接工作,同时完成第二期文物保护拓片的野外拓片工作。完成德钦县境内“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旧石器考古专项)”工作和云南省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水电站(云南境)文物考古调勘报告。现场勘察纳古光伏发电项目、德钦县茂顶光伏发电项目拟选范围,并提供情况说明并及时上报省文物局。

积极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建设

近年来,德钦县完成了茨中教堂主教堂修缮工程的初验工作,并向省文物局提交验收申请。今年,省考古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到茨中教堂对壁画的修缮和保护进行勘察并于5月16日向迪庆州文物局上报德钦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茨中教堂壁画、彩画保护修缮项目立项的请示。继续跟进雪达贡木林寺、奔子栏佛塔殿壁画文物本体修缮工作。向州文物局提交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阿墩子段本体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

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德钦县成立了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向省文物局上报德钦县文物保护单位79处文保单位的类别梳理工作,下载并安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采集软件。5月27日至6月1日德钦县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云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近期,德钦县正在着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奔子栏佛塔殿壁画文物本体修缮的方案编制、消防工程立项工作。开展核定德钦县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工作。德钦县茂顶光伏发电项目拟选范围文物勘察,纳古光伏发电项目文物勘察。并积极申报第九批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州级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德钦县已通过2个文物保护单位,并向省级文物部门提交2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资料。

奔子栏佛塔殿壁画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海拔2108米。奔子栏佛塔殿壁画建于十九世纪中期,由“曲登拥曲登”(藏语意为“佛塔箐佛塔”)壁画、“娘轰曲登”(藏语意为娘轰村佛塔)壁画、“习木贡洞科”(藏语意为习木贡村转经堂)壁画三部分组成,共绘有藏传佛教壁画227平方米。该壁画是云南藏区保存较完好的清代藏传佛教壁画之一,壁画构图精致,造型大方,设色明快,用料讲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除了藏传佛教内容外还有许多表现当地民俗活动的场景,是研究当地民俗历史的重要实物。

2003年12月1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寺位于德钦县升平镇巨水村飞来寺村民小组,海拔3500米。始建于十三世纪初,十八世纪末毁于火灾,十九世纪初重建。飞来寺由佛殿、转经堂、烧香台等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佛殿坐西朝东,南、北、东三面内壁上绘有50多平方米的藏传佛教壁画。该壁画构图大方,设色精美,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壁画以大门为界,一分为二,一半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师承和护法等,而另一半则为格鲁派师承及护法等,是藏区绝无仅有的一殿有二派的佛教壁画,是涉藏地区各佛教教派和谐共荣的鲜明实例,是研究云南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

2003年12月1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竹林寺(塔巴林寺)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书松村,海拔2850米。东竹林寺始建于1667年,称“冲冲措卡林”,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1674年被藏传佛教格鲁派兼并,和附近的十余所噶举派寺庙合并改宗为格鲁派,并赐名“噶丹·东竹林”。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仅留下一幢大殿,里面有100余平方米的清代壁画。20世纪80年代早期,东竹林寺整体搬迁,该大殿交由塔巴林尼姑寺使用。东竹林是迪庆境内仅存的少数清代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之一,殿内的壁画内容丰富,绘画技法高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03年12月1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曲赤通摩崖石刻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叶日村曲赤通村民小组,海拔2138米。是藏传佛教内容的摩崖石刻,总面积6平方米,刻有莲花金刚、莲花观音、四臂观音等5尊藏传佛教造像。佛像原为赤铁矿颜料绘制,后期有多次补刻和绘制的痕迹。该摩崖石刻是研究迪庆社会发展史和佛教历史的重要实物。

2019年2月21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达贡木林位于德钦县佛山乡江坡村雪达村民小组,海拔3337米。由一座寺庙、一座神山和一个神湖组成。是一所集藏传佛教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宁玛派于一体的特殊寺庙,以萨迦和格鲁派传承为主,没有职业僧人,每年例行的法会和佛事活动都由俗家居士主持和举办。庙内供奉有萨迦、格鲁、宁玛、噶举派祖师或护法神。寺庙基本结构完整,寺内保留有部分清代绘制的壁画。雪达贡木林是多种宗教和谐、多种信仰共存的见证。

2019年2月21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拖顶傈僳族大村民居建筑群位于德钦县拖顶乡拖顶大村,海拔2500米。该村有300多年历史,世居民族为傈僳族,20世纪50年代,一场大火将全村传统的井干式木楞房建筑烧毁殆尽。在重建过程中,该村民居建筑群,采用石木结构三层硬山顶,外墙均用石块砌成,内部建筑采用藏族的木梁柱构架样式独特,融合了藏、傈僳、纳西等民族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俗研究价值。

2019年2月21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7-1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5310.html 1 让文物“活起来” 让历史“看得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