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源
早已跨越了十八岁的门槛,却被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所吸引。此时品“十八岁”与彼时读“十八岁”截然不同。
十八岁,处于躁动与成熟的模糊点。所承载的是少年的血气方刚,也是初出茅庐的迷茫。既有四处瞭望的意气风发,也有毫无方向的不知所措。若在十八岁读这本书,可能会羡慕文中的“我”有机会出门自由闯荡,遇事也会毅然像文中的“我”,凭着“一身正气”去维护心中的公平正义。
文中,父亲为“我”准备了一个漂亮的红背包,让“我”找一个旅店,目的是让“我”出门远行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最初“我”想要搭车,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努力挥得很潇洒,但车却没有如预期般停下。因此有第二次搭车机会的时候“我”选择了殷勤地向车主打招呼,递烟,也有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就得让我坐他的车”的利益交换的想法。
从寻找旅店到屈从于黑夜的来临转而选择搭车,是“我”作为青年人向现实的第一次妥协。上车之后,经过短暂的攀谈,司机便成了“知心兄弟”,以至于车抛锚后出现了抢劫的人,“我”强出头被打得遍体鳞伤。接着“栖身地”——车也被强占掠夺。最后,唯一可以维持生计的红背包也被兄弟般的司机夺走了。到这里,可见社会是残酷的,但文中的一句“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道出了希望依然在“我”心中。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没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童话世界,但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十八岁虽然没有物质、没有阅历,但拥有我们在远行途中可能已经丢失了的天真烂漫。
二十八岁、三十八岁、四十八岁……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大抵也都围绕着车、房、工作、父母、孩子等。生活的烦琐、工作的压力可能都会成为压垮成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回首岁月,你我也曾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正如书中所说的“走过去看看吧”。的确,不走过去看,前面的路是好是坏,沿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又怎能轻易下定论。
愿我们都能带着青春的美好,带着现在的收获,恣意地生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旅店”。
(来源:“学习强国”迪庆学习平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