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媛
喜欢大团圆结局的我,一直很抗拒读《活着》。在家坐月子期间,实在无趣,断断续续用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合上书本时,已是黄昏,一天即将过去,仿若我们的一生。天亮醒来是生命的开始,中午是生命最闪耀的时期,夜幕降临仿佛生命也垂垂老矣,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也犹如天亮至天黑。书中很多辛酸痛苦的片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望着儿子刚满月的小脸,我想,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到底能给予他什么,要选择怎样活着才会更加有意义?
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哲学家塞涅卡就说过: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我想,他说的“催人泪下”,不仅仅是指生命的坎坷,更多的也是指生命的壮阔。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犹如书中福贵的一生。在我看来,福贵的一生无疑是凄惨、自作自受但却又是幸运的。凄惨的是,原本锦衣玉食的生活被他败光,一贫如洗,他身边最重要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世,只剩他孤零零一人;他只知道纸醉金迷地活着,沉迷于赌博,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家人;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妻子、儿女都爱他,虽然最后只身一人,也没有放弃自己。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余华老师在自序中提到“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也只有他自己的感受才最真实”,我深以为然。
其实就我而言,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对于生命,对于怎样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我很少去深入思考,直到亲身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我身体里面孕育而出。我不再是我自己,也突然发觉,不能像以前那般活着了,我的人生,仿佛又有了新的开始。十三四岁少不更事,为了不想听父母唠叨,宁肯选择住在离家步行只需10分钟的学校;十八九岁自以为是,认为年轻就是最大的筹码,一心想远离家乡父母;20几岁心高气傲,拒绝父母的好意和帮助,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哪怕在国外也可以活得更加精彩;30几岁了,自己也成为了母亲,才开始慢慢收敛起锋芒,觉得岁月淡如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未尝不是一种活着的美好。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才知原来生命从来都是一边在失去一边有馈赠。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提到:“人生就像一列开往终点的火车,路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会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得,也要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就是一个个挥手道别的故事:父亲摔死、母亲病逝、女儿失聪、妻子病去、中年丧子、女儿难产而亡、女婿意外砸死、就连唯一的外孙也因吃豆离世。他活过了大半个世纪,历经磨难。但每一次的道别,就是福贵的一次重生和蜕变。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总有让人痛彻心扉的苦难,同时也总有不期而遇的爱和温暖。正是它们揉碎了苦难,成为我们跟生活对抗的武器,让我们觉得活着真好。在书中,妻子家珍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这也让福贵终于知道,相比于钱财和名利,家人团圆是多么珍贵和幸福。
福贵的故事,是当时社会时代的一个缩影。当读到书中那句“锅砸了,屋子烧了,看来我也得死了”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个时代的人,有他们的痛快和困境。相比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物质充裕、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享受这新时代的馈赠,却将旧时代的坚韧遗忘了。作家周岭,曾在书中描述过一类“醒着的睡着的人”,他们迷迷糊糊地活着,随着生活的惯性向前滑,上班混日子,下班找乐子。我看后倒吸了口凉气,人生无常,若有一天磨难降临,将我们打入深渊,当我们再也无法做一个睡着的人的时候,我们将如何应对?
是啊,与其抱怨深处黑暗,不如学学福贵,一路坚强地提灯前行。夜色温柔,望着已安睡梦乡的儿子,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你来这人间一趟,要去闻闻田间花香,去看看漫天霞光,去听听潮汐海浪。这宇宙山河浪漫,这人间点滴温暖,人生苦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都值得你无畏地活着。
(载《云南日报》2024年6月15日第6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