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石榴花开满庭香 同心共铸中华魂(上)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特写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孟夏草长,花开五月;万物竞茂,于斯为盛。

5月28日,在世界的“香格里拉”这个尽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同心之美的人间秘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启动仪式在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举行。

举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创新举措,也是深入贯彻《关于加强文化宣传工作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加强思想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凝聚奋进力量,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创新举措。

2022年以来,云南省创新开展“枝繁干壮”工程,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推进“文化润滇”行动,使全省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国家民委在滇举办此次主题文化活动,是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充分肯定。为此,活动举办期间,各省(区、市)民族工作部门的相关同志参加活动,赴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走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场所,观摩云南结合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体育运动、阅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实践。

赓续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迪庆香格里拉是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中国西南部一个永恒、和谐、包容、宁静之地。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就坐落在这片高原上,这是在当时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将中国工农红军与迪庆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历史定格在此。如今,这里已成为迪庆州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该博物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家好,我是独克宗小学三年级的纳西族学生杨婧涵,也是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的小小格桑花讲解员。”在她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实景,随着讲解逐渐深入,红军三大主力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以及迪庆各族群众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共建美好家园的壮丽画卷浮现在眼前。

来自江西的游客廖冬娣是第一次来云南,她一路从昆明玩到香格里拉,非常喜欢云南多彩的民族文化,所以特意身着藏族服饰来独克宗古城旅拍,打算以这种方式感受云南的多彩文化。“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博物馆,我就进来看一下,居然学习并了解了红军长征经过迪庆的故事,这让此时幸福的我更加深刻感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心怀感恩、珍惜当下是廖冬娣来到云南的意外收获。

事实上,像她一样的情况在云南并非偶然。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云南文旅与民族团结相辅相融、共同发展,不断涌现出有深度、有意义的新业态新模式。

早在2021年,云南立足红军长征在云南的经历、云南各民族革命史、西南联大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挖掘云南红色精神内涵,发布了60条红色旅游线路。

前不久,云南又发布了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红色记忆·乌蒙、金沙江之旅”就是云南省重点红色旅游线路之一,此线路中的红军长征会址、遗址、旧址、纪念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云南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旅游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也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乘着云南全域旅游风向形成的燎原之势,成为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进一步深化‘五史’教育,巩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成效,并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精神动力的活教材。”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有关领导表示。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播撒金色种子

走进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适逢大课间,同学们正迈着整齐的步伐跳着民族团结健身操,各族师生同唱一支歌、同跳一支舞已是这里的日常;非遗手工教室里,四年级的纳西族学生彭坷正和同学们一起画着京剧脸谱,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感受国粹京剧艺术魅力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也得到有效传承;在五年级的教室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的思政公开课正在进行中,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是一所提供寄宿服务的小学,位于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香巴拉小镇小区,在校学生762人。近年来,该校结合实际,深化感恩教育,绘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心圆”;营造文化氛围,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风貌”;聚焦课堂教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促进交融互鉴,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桥梁”;开展多彩活动,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篇章”,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埋进学生心中。同时,激励各族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团结进步工作成效显著,该校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被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被云南省教育厅命名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被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命名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示范学校”。

多年来,云南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的基础上,2024年初,云南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等11部门又联合印发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加快推进云南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实施方案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师生中入脑入心,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丰富文体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月28日下午,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神川广场北侧廊桥西岸的桥头处,翻飞的腰鼓红绸同飞舞的“金龙”遥相呼应。顺着道路往下,“云耕四季——腊普河谷多民族农耕文化旅游节”正在火热进行中。

神川广场上,当地汉族、傈僳族等各民族群众共同上演一场精彩的田野服装秀;“国昌盛、民富强、不忘党恩,各民族、团结紧、实现梦想……”维西大词戏扬琴调《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边疆》唱出了当地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非遗节目格萨尔、阿尺木刮、塔城热巴、阿勒古歌等在丰富的活动中将各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并融入群众生活当中;在农耕文化展示区里,抓鸭子、撒秧苗比赛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民族团结露天篝火晚会将各族群众的心留在了这里……

5月29日下午,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团结奋进新征程 同心共筑中国梦”2024年民族团结村运动会拉开序幕。

在呀啦嗦民族民间马术交流基地,建塘镇村民央珍欣赏着激动人心的赛马比赛,和在场的上千名群众共同感受着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红坡村的民族民间传统赛事现场,赛场上写有“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民族之情源远流长”等标语的彩旗迎风猎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来参加活动的各族群众。

“运动会不设门槛,只要是喜欢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因为奖品是肉、鸡、鸡蛋等大家必需的生活物品,周边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有些参赛人员甚至现场报名。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此次运动会各方人员加起来超过2000人次。”建塘镇副镇长竹玛拉初告诉记者,运动会还有射箭、拔河、押加、跳绳、滚筒等民族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希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沉浸式的文体活动载体,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情趣,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文体活动多起来,文明新风吹起来。在云南,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培树文明新风,共享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202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省文旅系统以“持续叫响做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索引,举办包括德宏民族歌舞“趣”联欢——阔时大嘎狂欢,“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舞蹈大家跳”楚雄专场活动暨2024年牟定“三月会”,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70周年县庆暨第十八届孟连娜允神鱼节等203项重点活动,各族群众处处感受到文明之风的吹拂。

除了文体活动,云南还将行业资源、阵地资源、项目资源、志愿服务资源统筹起来,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同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地),开展理论宣讲、法治宣传、生活帮办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五推动”工作格局。如今,云岭大地逐步织密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已成为引领各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澎湃动力和载体。

传承非遗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启动仪式上,在月光广场的产品展示区里,国家级非遗尼西黑陶传承人当珍批初正在向游客介绍着尼西黑陶。

“非遗文化一定要有创新,比如这个咖啡壶就是我根据现代年轻人喜欢喝咖啡的习惯用以前喝酥油茶的杯子改良的。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会走得更远。”当珍批初说。他家里7代人都做黑陶,到儿子这代已经是第8代了。现在,他的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代理商已达130多家。下个月7日,他还要去昆明市五华区参加云南省非遗购物节,抓住每一个为尼西黑陶作宣传的机会,让尼西黑陶走得更远,不断增强影响力。

香格里拉市非遗彝族服饰传承人罗晓丽在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教学生制作彝族服饰已经3年了,每周两次雷打不动。“以前很多农村的人会做,现在人们自己做衣服的少了,但是作为中华儿女,我还是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她表示。

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云南。从浸透温度的白族扎染,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到闻名遐迩的鹤庆银器、永子围棋、乌铜走银,再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宣威火腿……千百年来,彩云之南的各族儿女,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勃发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

云南华宁陶、传拓、竹编、藏香……正在持续开展的2024年“云腾四海·茗动天下”中国(云南)茶文化欧洲推广活动,将云南众多非遗佳作带到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赢得悠长回响。

众所周知,诸多非遗具有跨越地域、民族的属性,发挥着互学互鉴、互促互进的作用,巩固和增强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生活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非遗深嵌于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保护非遗就是保护各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权、生活实践和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传统,也是保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为此,云南一直在“非遗+”的道路上前行,既有数字化保护,也有市场化探索,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真正“火”起来、“活”起来。

石榴花开满园香,同心共铸中华魂。站在新起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云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辉,为在新征程上更好建设大美云南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6-0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特写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4470.html 1 石榴花开满庭香 同心共铸中华魂(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