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陈继华——

用科技的力量服务乡亲

今年49岁的陈继华是德钦县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主任。26年,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如今的中年人,陈继华一直在基层畜牧兽医系统工作,常年在一线与牛、猪打交道,今年被提名为我州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5年毕业后,陈继华先后在德钦县霞若乡、升平镇、德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德钦县草原监理站和德钦县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工作,长期从事疫病防控、兽医门诊治疗、牧草栽培、牛羊棚舍建设、牦牛黄牛冻配、农牧民专业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及良种推广等工作,得到了牧民群众和上级部门的好评。

在实践中学习。在德钦县霞若乡、升平镇工作期间,陈继华主要从事兽医诊疗、动物防疫和品种改良工作。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路途远近,也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老百姓需要,总是随叫随到,及时处置各类动物疫病。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坚持订阅《中国兽医学杂志》、《云南农业》等学术期刊,不断吸收应用新理论、新技术,了解和掌握畜牧兽医科技新动态。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陈继华完成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函授专科、2005年6月至2007年7月完成动物医学专业函授本科课程。结合工作实践,他经常向业内专家和老师学习,探求最佳生产方式、工作方法,总结医疗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用技术惠及乡亲。2010年,他调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全县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畜牧科技推广工作。

发展养殖业,品种改良必须跟上;发展奶(肉)牛养殖业,牛冻配技术必须过硬。对于基层兽医工作者而言,牛冻配是一项“技术活”,没有过硬的技术是拿不下来的。这也是德钦县奶(肉)牛养殖业一直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陈继华不断钻研,不断试验,寻找规律,努力练就了过硬的人工授精技术和母牛的发情鉴定技术。近3年来,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现场观摩指导的方式,他将自己26年来积累的牛人工授精技术传授给20多名牛冻精改良技术员,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县六乡两镇的所有村寨,甚至还辐射到邻近县(市)。3年来,他累计推广改良西门塔尔后代400余头、荷斯坦后代600余头、牦牛后代500余头,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促进了德钦县奶(肉)牛产业发展。

德钦县地处高寒山区,冬春季节饲料短缺,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他经常深入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将农作物秆转化为青贮饲料,指导制作和饲喂青贮饲料,提升资源利用率,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使用青贮饲料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具有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储藏的特点,有利于满足家畜对饲料的需求,获得更高养殖效益。他筹集资金,推广建设了45座青贮饲料窖,指导推广20套青贮饲料打包机,3年来总计指导15家养殖合作社和59家农户制作了240余吨青贮饲料,直接产生经济效益700多万元,促进了德钦县草食畜牧业发展。

在一线防控疫情。2018年以来,为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陈继华和同事们日夜坚守在非洲猪瘟防控一线,开展外疫堵截、疫情排查、消毒灭源、调运监管、宣传培训、肉品质量安全整治等工作。他带头学习掌握非洲猪瘟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防控等技术知识,然后深入各乡镇街道,举办生猪规模养殖户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培训班200余期,动员5300余人次参加学习,发放防控技术知识和告知书、张贴宣传画等资料23000余份,累计排查养殖场(户)5万余户次,确保了德钦县非洲猪瘟疫情“零发生”。

(记者 江初)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5-31 陈继华——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4367.html 1 用科技的力量服务乡亲 /enpproperty-->